不布置打卡式作业,并不等于“解放了”

不布置打卡式作业,并不等于“解放了”

00:00
03:44

“教师不得在班级微信群、QQ群或钉钉群等布置‘打卡’式作业。”近日,长沙市教育局发布了《长沙市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十项规定》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家长笑称“终于解放了”。

这句看似玩笑的感叹,其实反射出不少有娃家庭的真实场景:书面作业少了,但阅读要打卡,跳绳要打卡,做手工要拍视频,群里非常热闹——表面上看,是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老师负责任地及时予以点评,但实际上,为了孩子家长们只能积极参与,唯恐落后。“作业打卡”成了不少家长新的负累。

要看到,打卡、拍视频的初衷其实是好的,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打卡互动也是家校共育模式的一种探索。但当大大小小的“打卡”作业接踵而至,家长们在一天的工作之余还要时刻关注群消息、按时按点督促孩子完成打卡,一些摆拍等弄虚作假的现象也由此而生。

长沙教育局的这一“大招”,确实让不少家长松了口气。只是,要让这一目标最终导向理想结果,恐怕还要考虑多重现实因素。早在2021年,教育部便发布相关通知要求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近年来,多地学校也开始尝试推行“作业熔断机制”,今年寒假期间成都市还推出了“寒假作业缓交期”,为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这些更加关照个体差异化、人性化的规定要求的确给孩子乃至家长减了负,但如何确保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又成为了新的关注点。

信息化时代,什么形式的作业最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是一项应当长期研究的课题:福州一所小学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闻逆贼凝碧池作乐》一诗,布置了前往福州元帅庙拍摄研学视频的拓展性作业;深圳某小学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寒假时间把农耕园的植物信息制作成二维码,提高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在很多场景中,高质量、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作业布置方式,有效地达到了学习与减负的双重目的。

当然,不设“打卡”作业也不等于放任自流。学校在布置作业时要更注重作业的效果和质量,家长在指导帮助孩子高质量完成作业之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内在需求。如此“减负”,家校之间才能更好地发挥合力,亲子关系也能更加亲密。

我们都期盼着孩子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少一些形式主义、少一些焦虑和压力,是这些政策的初衷。当孩子们对待作业和学习的端正意识被唤醒时,教育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实现。要达到这一点,还需多方合力的共同推进,毕竟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