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假树假风景”,仿古古镇不能只有形没有神 | 新京报快评

“假山假树假风景”,仿古古镇不能只有形没有神 | 新京报快评

00:00
05:10

“旅游业好起来了,仿古古镇却不行了。”据媒体报道,“假山假树假风景”,门票还收100元起,一些仿古古镇正在被年轻人抛弃。

据报道可知,那些被“抛弃”的古城,有的营收的近一半来自停车场服务收入;有的开业一年多就人去楼空;有的投资10亿,开业3年,在社交平台上甚至都找不到一篇攻略。仿古古镇惨淡经营,越来越不受游客待见,既反映了类似古镇旅游的某种趋势性变化,也说明消费者对高品质旅游的日益在意和重视。

曾经,为了发展旅游业,各地纷纷投入巨资打造仿古古镇。这些古镇大多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为蓝本,力求再现古代街市的风情风貌。同时,为了增加游客的体验,还引入了各种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制作等项目。

某种程度上,这些仿古古镇确实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一些仿古古镇,还成了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地,进一步扩大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是,当“魔改”古镇千篇一律,景区也能量产时,人们难免审美疲劳。而随着各种商业项目密集配套,一些仿古古镇中西文化机械拼凑,有的被指成“四不像”:园林是苏式,街名用红楼人名,西南方和东南方的元素莫名其妙硬碰撞在一起,反倒失去魅力。

说白了,一段时间以来,各种仿古古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仅停留在外表仿古,里子却毫无内容可言。这些古镇既缺乏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而且做戏也不做全套。小镇街面上动辄出现的“照相馆”、角色扮演者唐装下漏出的牛仔裤,让游客分分钟出戏。

结果,生搬硬套出来的“批量古镇”,没有一点历史底蕴和文化魂魄,古镇概念成了“虚火”,热度过后,自然门庭冷落。

如今外出旅游,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拍照打卡,“到此一游”,而是越来越注重文化场景的体验,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尤其对年轻人而言,他们可以来一场特种兵式旅游, “33小时速游北京,一天转8个景点”,或许有些“眼花缭乱”,但这份丰富的游览体验是无法替代的。

“仿古古镇”的问题不在于“仿”,而是在过度商业包装、炒作下,奉行“拿来主义”,急于套用现成的经验和运作模式,“造网红”,卖门票,依样画葫芦,导致一些仿古古镇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

游客其实不介意古镇的真假,仿古古镇只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放大优势,同样可以在旅游升级的背景下,在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首先,要注意挖掘仿古古镇当地的文化资源。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游,文旅融合发展已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仿古古镇,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

试想,人们在仿古古镇若能听到当地人讲小镇的历史轶事,吃到地地道道的古镇美食,还能逛逛非遗作坊,就能让旅程更丰富、更有意义,从而产生“不虚此行”之感。这便是一份独特的人文魅力。

当然,从优化旅游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的角度考虑,仿古古镇也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此外,仿古古镇还应多在舞台上、书本里、故事中的文化瑰宝上动心思,开发更多文旅产品。文旅产业链的延伸丰富,就能优化和释放仿古古镇旅游的多层次消费能力,从而打破其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老的城池早已烟消云散。仿古古镇若能做好对悠远历史的承接和文化传承,充分挖掘特色优势和资源,再附以合理的商业业态配比,当然也可以走出颓势,重获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nu7ikx5lgmb3xgy5awg

    简单说两句

  • 1500891zywj

    站着说话不腰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