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欧盟心在美?坚持作死的立陶宛,在仇俄反华的路上还能走多远?

身在欧盟心在美?坚持作死的立陶宛,在仇俄反华的路上还能走多远?

00:00
18:30

立陶宛,一个吃里扒外的国家。

在今天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古城向北26公里处,一个名叫Girija的村庄附近的山丘上,有1块9吨重的巨石上刻了一个八角星,并用文字标明这里是“欧洲的地理中心”。

在另一边的入口处,有一块多语种的宣传碑,上书“1989年,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对欧洲大陆地理边界进行了重新测算。经过测算,科学家们一致认定‘欧洲的地理中心’位于北纬54度54分,东经25度19分,也就是这里。”

这一权威认证也标志着立陶宛成为最中心的国家。尽管自古以来,欧洲各国对“欧洲的地理中心”的争夺从未停止,比如德国、波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都当仁不让,甚至连更边缘的乌克兰都一再表示扶我起来试试。毕竟一直以来,为了融入欧洲,俄罗斯对欧洲东部边界的认定也不断变化,比如此前根据希腊人的定义方式,顿河是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只是18世纪以来为融入欧洲,俄罗斯极力将亚欧分界线向东推进,最终确定为乌拉尔山并获得国际承认。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各国对欧洲范围界定的百家争鸣,“欧洲的地理中心”自然千差万别。不过,尽管1887年树立在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州拉希夫市附近的小镇季洛韦的“欧洲的地理中心”纪念碑依然矗立,但立陶宛无疑更有说服力。

鉴于此,立陶宛也极力推崇自己的中心区位,作为立陶宛亲近甚至“重回”欧洲大家庭的信号,所以从1992年开始,立陶宛成立了欧洲地理中心保护区,此后不仅陆续建造了纪念碑,更在附近开辟了一座欧洲地理中心艺术公园。

只是,地处欧洲中心的立陶宛,却在地缘上处于两大阵营的对抗前沿,即边界或者缓冲带上;而且更尴尬的是,立陶宛身处欧洲中心,干的事却边缘得上不了台面。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包括“祖上很阔”的历史包袱以及“仇俄反华”的现实困境。

虽然今天的立陶宛名不见经传,在地图上拿着放大镜都不好找,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的立陶宛却相当生猛。

虽然1009年“立陶宛”的名字才出现在史书上,但立陶宛却诠释了“后生可畏”的含义。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后,立陶宛的崛起就一发不可收拾,而推动立陶宛称霸中欧的,是邻国波兰。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后,波兰公主在1386年与立陶宛大公联姻,标志着两国第一次合体。这样的合体,历史上一共有过3次,直到1569年两国根据《卢布林条约》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王国才最终形成牢不可破的合体联盟。

不过由于长期对外战争,再加上国内危机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一票否决”导致了极其低下的决策效率,最终导致波兰-立陶宛联邦盛极而衰,昔日的中欧霸主在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王国等周边国家的撕扯下,最终走上了亡国灭种的不归路。

从1772年到1795年,经过周边强国前后3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最终消失在欧洲的版图上,整个立陶宛几乎全部并入俄国版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占领,并在1918年2月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后,不得不承认立陶宛独立。但随着11月份德国战败一战结束,立陶宛境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在1919年2月同白俄罗斯合并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由于一战结束后,苏俄面临着残酷的反干涉战争,后又在1920年的苏波战争中折戟沉沙,最终不得不接受立陶宛从苏俄独立的现实。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确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二战爆发后,苏德两国瓜分波兰,随后纳粹德国横扫西欧,苏联则加紧构筑所谓的“东方战线”。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强行开入波罗的海三国,并在6月将其纳入苏联版图。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迅速被纳粹德国占领,直到1944年才被苏军再次解放,随后立陶宛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由于立陶宛人民二战期间与德军的合作,在战后招致了苏联的猛烈报复,这又加剧了立陶宛人民对苏联的痛恨。所以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马失前蹄,苏联大厦摇摇欲坠,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脱离苏联,打响了瓦解苏联的第一枪。

立陶宛的自立门户,撼动了苏联的根基,随后苏联内部更加貌合神离。1991年9月6日,苏联最终承认立陶宛独立,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苏联也在12月25日彻底分崩离析。

可以说,由于祖上很阔,尤其是疆域广袤,导致立陶宛虽然身在中欧和波兰天然亲近,却在民族宗教方面更像北欧。而立陶宛的历史,则和东欧的俄罗斯剪不断理还乱。

当然,比“三不像”的尴尬历史定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立陶宛的现实选择却更匪夷所思,立陶宛也最终也成为骑虎难下的著名笑柄。

概括来说,当下的立陶宛,虽然吃着欧盟的狗粮,却想当美国的柯基犬;虽然对俄罗斯深恶痛绝,却把矛头指向万里之外的中国。

那么,是立陶宛蠢吗?瞎吗?应该说不全是这样,在静夜史看来,立陶宛的选择,既有自身躁动不安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夹板受气的客观大环境。

1991年的苏联解体,作为东欧剧变的高潮,使整个东欧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而因为作为苏联直系继承者的俄罗斯因苏联解体元气大伤,综合国力一落千丈,再也不复超级大国荣光,所以对东欧局面力不从心。

而北约和欧盟,则抓紧时间在东欧“攻城拔寨”,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东扩”,在北约和欧盟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苏联昔日的卫星国如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以及苏联加盟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纷纷“沦陷”,成为西方阵营的一部分。

立陶宛也最终在2004年3月19日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

对于“重返欧洲”的立陶宛而言,这一时刻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但问题是立陶宛的邻居根本搬不走。虽然因白俄罗斯的存在,立陶宛与俄罗斯本土并不相连,但却紧靠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而这里一直都是俄罗斯插入欧洲心脏的匕首,部署着令欧洲乃至世界都胆战心惊的武器。

这种大阵仗,无疑令立陶宛相当不适应。虽然因苏联解体,寡头集团掌控下的俄罗斯,在完全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条件下,根本无法推动工业体系的重建,只能靠出卖资源和武器为生,所以面对北约和欧盟东扩长期表现得力不从心。但敲打立陶宛,那还是轻松加愉快的,这一点立陶宛心知肚明,所以身在欧盟,立志“重返欧洲大家庭”的立陶宛,理论上应该依托欧盟坚决反俄,但看着俄罗斯随时可能落下来的巴掌,立陶宛最终选择为美国前赴后继,并为反华而上蹿下跳。

抗日战争时期,军阀阎锡山在“三个鸡蛋”上跳舞都时常感觉腰酸背痛、力不从心,但立陶宛却不仅在四个鸡蛋上跳起了芭蕾舞,更跳得肆无忌惮。

因为立陶宛虽小,但也能看出美国豢养欧盟的局面,以及反华比反俄更安全的现实。

虽然北约和欧盟在“东扩”中并肩作战,再加上两个集团高度重叠,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北约和欧盟,本就是一路人。

事实上似乎也确实如此,毕竟美国虽然是海纳百川的移民国家,但主体还是欧裔白人,而欧裔白人的来源地,就是西欧。

而且美国的大国崛起,本就是不断追赶西欧各国并最终实现弯道超车的过程。所以说,血缘让两国有着高度共鸣,尤其是和英国。

由于一战的“浑水摸鱼”未能实现将欧洲列强取而代之的目的,因此美国在一战后积极扶持纳粹德国崛起,成为二战的主要策划者。而二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彻底打碎了传统秩序,从此美苏一跃成为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而成为超级大国后的美国,第一件事就是扩充资本主义阵营,尤其是与苏联山水相连的西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在1947年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实现民族复兴的同时,也将西欧纳入了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中。

虽然美国在西欧多国都有大兵驻守,但美国还是在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是要将西欧国家绑上反苏的战车。

对此,西欧各国一再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毕竟二战的伤口还没有愈合,马上就投入到风风火火的反苏斗争中,虽是冷战但也斗争激烈,虽表面风平浪静本质上却风起云涌。

虽然苏联也不敢轻言核战争,但钢铁洪流不是说说而已,而美国却远在大西洋彼岸,不是一般的鸡贼。因此为了自己的安全,更为了夺回被美国践踏的尊严,“欧洲煤钢共同体”在1951年横空出世,揭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序幕。

面对这种僭越之举,美国当然不爽,但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宿敌无疑是主要矛盾,所以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欧盟也在1993年横空出世,成员国也扩大到27个。

但问题是苏联已经解体,国际矛盾早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欧盟也不再是美国的小可爱,而是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新公害”。

为防止欧盟东扩后翅膀硬了,挣脱美国的束缚,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加班加点地上蹿下跳,本着“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宗旨,陆续炮制了“欧盟危机全家桶套餐”,包括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2015年的欧盟难民危机以及2016年的英国脱欧危机,每一次打击都是对欧盟的棒喝,欧盟也终于在美国的“五把斧”之下缴械投降。

服了,放弃挣扎了,学会躺平了,毕竟就连欧盟的盟主德国本土上也有超过3万的美国大兵,想要摆脱美国控制谈何容易?再加上德国体量本身较小,在欧盟内部缺乏说一不二的影响力,欧盟也达不到苏联的整合度,所以想要活下去,就必须重新回到美国的羽翼。毕竟如若不从,除了随时可能出现的新危机,英国在周边的翻云覆雨就足以令欧盟疲于奔命、痛不欲生。

所以立陶宛明白,欧盟本质上是经济联盟,除了给立陶宛砸钱,其余的都非常扯淡。尤其是立陶宛想要的安全感,欧盟怎会为了立陶宛和俄罗斯光着膀子干?

但问题是,就立陶宛的尴尬区位,就是美国也不可能为立陶宛两肋插刀啊,那么立陶宛“身在欧盟心在美”是折腾啥呢?静夜史认为,立陶宛想要的,不过是一句简简单单的“打狗还要看主人”。

是的,当美国的狗,就是比方欧盟的狗要强,要高贵,要有气场。

那么,立陶宛是怎么说服美国为自己前赴后继的呢?当然是“说服”自己,在美国也怕俄罗斯的情况下,帮我反华总是可以的吧?毕竟中国不像俄罗斯这样在立陶宛卧榻之侧,不会随时有性命之忧。而且中俄在美国围追堵截下“背对背拥抱”地抱团取暖,立陶宛“恨屋及乌”那是相当合理啊。

于是,立陶宛成为反华急先锋,即便欧盟一度阻拦也无济于事。毕竟美国能给的安全感,欧盟给不了。虽然反俄不现实,但迂回路线美国很支持。

但立陶宛并不明白,狗狗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立柯基虽然忠心耿耿,但美国终归鞭长莫及。当然,就算近在咫尺也靠不住。这决定了立陶宛越执迷不悟,得到的回应就越苦涩难咽。

如今,经历了海关除名、立陶宛制品二选一等轮番打击后,立陶宛早已苦不堪言。再加上塞浦路斯可能取代立陶宛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新的中转枢纽,立陶宛的局面必将更加被动。

毕竟,美国也好,欧盟也罢,它们要的是俄罗斯的城门失火、疲于奔命,只要让俄罗斯痛不欲生就达到目的了,毕竟它们认为只有凉透的俄罗斯才是好俄罗斯。

而为了让俄罗斯凉得通透、死得彻底,立陶宛不过是千千万万个炮灰中的一员,平淡无奇的同时更不值得美国和欧盟奋不顾身地去守护。因此,立陶宛的悲惨下场,美国和欧盟并没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而是端茶喝水、看书画报,如果有所作为那也是为寻找下一个犬子而殚精竭虑,欧盟如果担心立陶宛也只是担心立陶宛会不会成为美国对抗俄罗斯的同时瓦解欧盟的推手。

所以,立陶宛的悲剧,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东欧国家这么多,只有立陶宛如此骑虎难下,本质上还是说明立陶宛的心术不正,这种作法自毙的主观能动性是立陶宛最大的悲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娜娜子与麦瓜贴

    欧洲地理中心竟在立陶宛,长见识了

    静夜史 回复 @娜娜子与麦瓜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