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东北部,存在着一片“特立独行”的区域——佤邦。佤邦虽然名义上属于缅甸,但多年来一直由当地武装力量实行“高度自治”,甚至已经发展成了缅甸的第二大特区。
另外,佤邦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的官方语言并非缅甸语也不是英文,竟然是汉语,而且我们平时使用的人民币在这里也是“畅通无阻”的。
因此,佤邦在网络上素有“最亲华外国特区”之称。
那么,佤邦与中国到底有什么奇妙的渊源呢?
佤邦的“前尘往事”
客观来说,佤邦在我国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哪怕它的北部边界跟我国的云南毗邻,但是听说过佤邦其名的中国人仍然少之又少。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历史上佤邦的的确确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
佤邦与中国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时候。
众所周知,当时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曾经缔造过“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唐代诗人王维也是在亲眼目睹各国使臣来到长安拜谒的情景后,才激动的写出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样气势雄浑、流传千年的佳句。
而在这些前来朝拜天朝的国家中,有一个小国叫做“南诏”。
彼时的南诏虽然并没有划入唐朝的版图,但却接受着大唐的庇护,甚至国王的册封也要出自于唐王朝的授意,足见两国交契深厚。
而当时的佤邦正好就隶属于南诏国,因此,虽然中原人不闻佤邦之名,但当地的土著却不免对神秘而强大的中土之国心怀敬仰与向往。
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王朝的文化与语言便在佤邦埋下了一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
后来王朝更迭,大唐变成了大宋,佤邦也脱离了南诏国的管辖,成为了大理国的臣属。
虽然经历了这番沧海桑田的变迁,但是中土与佤邦之间的联结非但没有因此断绝,反而还关系更亲密了。
大理国是宋朝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就连大理国王,都要接受宋朝的任命,得到一个“云南节度使”的身份。从这个角度来看,佤邦人可不也是宋朝的臣民吗?
也正是因为这段渊源,所以佤邦人一直对中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可惜的是,等到了晚清年间,腐朽的清政府饱受内患外侮,已经是自顾不暇,完全没有余力照顾到位于边陲一隅的佤邦。
这个时候,英国人盯上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和在这里生活的成千上万“优质劳动力”。凭借着坚船利炮,英国殖民者轻而易举的占据了佤邦。
当时的佤邦人是绝望而伤痛的,但绝望之余又残存着对清王朝的希冀,当地甚至还有人写了一封《告祖国同胞书》,其中有“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抚绥……”这样催人泪下的句子。
可见在佤邦人的心中,“祖国”二字,指的就是中国无疑。
可惜的是,从这次“告别”之后,佤邦便再没有机会回来。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各个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佤邦虽然也脱离了殖民者的魔掌,但是随后又被划归给了缅甸。
从这之后,佤邦便在名义上成为了缅甸的领土。之所以要说“名义上”,是因为这里实际的情况实在有些特殊,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佤邦的现状。
全球最亲华的“外国特区”
或许是因为在历史上有过一段沦为殖民地的惨痛经历,所以现在的佤邦从上到下弥漫着一股子崇尚勇武的风气。
在当地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整整六十万人口,而其中有四万人隶属于佤邦军队。
每15个佤邦人里面,就有一个在军队服役,这个比例虽说不上是“全民皆兵”,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比较高的了。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强硬的姿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佤邦人有底气拒绝缅甸的完全控制。
在佤邦被划归缅甸后,缅甸也不是没有想过派遣自己的中央军进入驻防,但佤邦人却根本不吃这一套,始终靠着自家的军队守护土地与人民,这一点在佤邦并入缅甸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里从未改变过。
在军事这种堪称“国本”的领域,佤邦都保持了独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虽算不上跟缅甸泾渭分明,但也是差别明显。
尤其是语言方面,缅甸的官方语言是缅甸语,但佤邦人既不学,也不说。
他们有一套故老相传的民族语言体系——佤语。
不过,这种语言虽然能供佤邦日常交流之用,但却一直都没有衍变发展成文字的形式。好在佤邦人的祖先,把汉字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
而且,佤邦人对汉字、汉语的确十分“长情”。
一直到今天,佤邦的官方文件都常常用汉字书写,至于老百姓用到汉字的机会就更多了,在佤邦的大街小巷里,一个个店铺的招牌几乎都用汉字写就,偶尔才能看到几个稀稀落落的缅甸语牌匾。
这种“全民痴迷汉语”的情况可能还要在佤邦持续很久很久,因为据说当地学校使用的教材也是汉字版本。
佤邦人如此钟爱汉语、汉字,自然不可能仅仅是图方便,毕竟汉语的难学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得到公认的。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佤邦人对中国有着强烈的好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身份上的认同。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几乎就是自己的同胞,用同胞的语言自然也是天经地义。
除了文字、文化上的亲近之外,佤邦人还对中国的货币青睐有加,当地老百姓经常拿着人民币进行消费。
从这方方面来看,佤邦被称作“最亲华的外国特区”倒也是实至名归。
接下来,还是让我们说回佤邦本身。这种高度自治的状态,让佤邦逐渐成为了缅甸的“国中之国”。
而缅甸政府对此也难免存在着一些芥蒂,恐怕是做梦都是解除掉佤邦的自治权。
关于这一点为什么至今没能实现,有人说是因为佤邦的军事力量很强,让缅甸有心无力。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据报道缅甸现在有三十到四十万的现役部队,跟佤邦的四万兵力比起来,还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
那么,佤邦究竟缘何能够让自己“高度自治”的状态如此安如泰山呢?
深谙韬晦之道
虽然崇尚武勇、无惧牺牲,但佤邦人可不是空有一腔热血的愣头青,目前来看,佤邦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缅甸自保,是因为已经把韬光养晦的法门发挥到了极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佤邦军队也曾和缅甸中央军爆发过不少的冲突。如果这些冲突持续到今天,佤邦赖以自存的力量恐怕也要被打光了。
所以,当时佤邦的领导人鲍有祥非常聪明的跟缅甸握手谈和,并且表示愿意跟缅甸达成共识——佤邦属于缅甸联邦。
但是同时,佤邦也提出了自己条件,那就是要保留自家的军队和武器。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个决策的确睿智。现在的佤邦不但免于战火,而且还让有生力量得以存续。
鲍有祥还曾经非常机智的表态过:“我们既不会开第一枪,也不会激怒缅甸军队”。换言之,也就是不惹事,不怕事,同时“闷声发财”,努力发展经济。
而佤邦的经济结构也经历过一波三折的转型。
在最初并入缅甸的时候,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有些见不得光的,主要做的是“白粉”买卖,而且规模很大,导致佤邦的领导者鲍有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冠以了“白粉国王”这样耻辱的称呼。
好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佤邦也逐渐找到了正当的赚钱途经,开始大力开发土地,种植农作物和茶叶换钱,可以说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日子越过越好的佤邦也没有忘记居安思危,哪怕在跟缅甸军队维持长期和平之后,佤邦依旧在不断的购买先进武器、扩充军队。
如今,佤邦军队坐拥数万之众,虽然不算多,但也足够让缅甸中央军感到忌惮。
而受限于当年签下的“停火协议”,缅甸只能眼看着佤邦如今蒸蒸日上。
无奈之下,缅甸政府甚至开始给佤邦人每年按时发起了“福利”——送钱、送粮食、送汽油,以此笼络佤邦的人心,以免他们生出退出缅甸联邦的心思。
说到这里,或许可以拿佤邦跟果敢做个对比。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过佤邦是“缅甸第二特区”,而所谓的“第一特区”其实就是果敢。
果敢原本也有着高度自治的权利,但一是多年来跟缅甸冲突不断,把“本钱”逐渐打光了,二是起了内讧,祸起萧墙,导致早在2015年的时候,缅甸政府就拿下了果敢的实际控制权。
相比之下,内部稳如铁板,又懂韬光养晦的佤邦能够在缅甸联邦复杂的局势下独善其身,的确是难能可贵。
结语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如果不详细了解的话真的很难想象,在缅甸境内还有这么佤邦这么一个高度自治的“国中之国”,而且佤邦与中国之间千百年来的渊源和缘分也是十分奇妙。
目前来看,靠着这份韬光养晦的谋略,佤邦应当足以在缅甸联邦长期维持现状。
但也有人认为,佤邦之所以能够跟缅甸政府保持这份微妙的关系,还是因为缅甸不够强大,对此您又是否赞同呢?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呢一个弹丸小国都敢欺负你,还吹什么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