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扩建再掀“去中国化”争议

台北故宫扩建再掀“去中国化”争议

00:00
05:46

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前启动修复及再利用计划,要在正馆大门设玻璃入口亭,由于担心正馆被挡住,“文化资产审议会”予以否决,修复计划如今卷土重来。岛内舆论质疑,民进党当局此举意在“去中国化”。

据台湾《联合报》7日报道,台北故宫北院历经四次扩建工程,原貌一变再变。台“行政院”2017年核定所谓“新故宫计划”,内容包括北院整建,最终由宗迈建筑师事务所得标。宗迈团队想创造联结正馆地下一楼、一楼与二楼的动线,将新建筑物安排在正馆前方,也就是入口亭;之后因正馆获选为台北市历史建筑,得标案依“文资法”须送审议,结果“文资委员”认为入口亭过大,挡住了正馆,未予通过。今年3月,台北故宫举行说明会,仍坚持设立入口亭,并规划二楼设咖啡厅。

台北故宫声称,目前宗迈团队已经更改方案,入口亭整体已尽量避免遮蔽正馆古典立面,“为降低入口亭对正馆外观影响,新方案也参考正馆黄墙绿瓦,提出屋顶配合改为灰、黄、绿等色系”;至于“去中国化”质疑,“则是子虚乌有”。

“故宫借尸还魂!”国民党“立委”柯志恩痛批,台北故宫北院推出近50亿元新台币的再修复计划,坚持在主体建筑外盖一座玻璃入口亭,前年被台北市文资委员以10∶2否决,如今又企图闯关,“请不要假修复之名,改变原有景观与美感,甚至有去中国化的嫌疑,把国际知名的故宫变丑了”。大双溪好土联盟练燕村称,前年与今年的计划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屋顶不一样,但很多观光客都会在台北故宫入口处广场拍照,建设入口亭、二楼咖啡厅会破坏故宫美感。在台北故宫任职32年的退休编纂宋后玲批评称,台北故宫是具代表性的古典宫廷建筑,正门扩建入口亭“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丑化了台北故宫,花2亿多元新台币预算盖入口亭,都可再盖一座博物馆,何必浪费公款?如此沦为国际笑柄值得吗?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于1965年建造,几经扩建基本维持原建筑师的设计,外观呈中式宫殿风格,并于2020年在台湾被登记为历史建筑。近年,台北故宫因展览空间不足,先后提出所谓“大故宫计划”和“新故宫计划”,却被质疑“形同毁容”。像台北故宫修复计划简报称,正馆将在一楼前方广场新建大片玻璃建筑作为入口,不仅取代现有的怀素《自叙帖》玻璃帷幕,而且大片灰色屋顶与原本的米色宫墙不协调,也遮蔽二楼宫墙特色及空间高度的视觉美感。馆内则计划拆除一楼到二楼的迎宾大楼梯,还将四楼地板打洞,在内部形成一个挑高的八角中庭。

有声音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主体修复应以漏水、管线、结构补强为主,然而院方提出的计划却破坏了原历史建筑群的整体景观,且修复后的主馆展览空间并没有大幅增加,根本是借修复之名将外观“去中国化”。有台北市民表示,台北故宫历史悠久,不仅是文物的馆藏地,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也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台当局应在既有的美学基础上锦上添花,而不是打掉重来。

国民党人林定芃称,台北故宫的修复计划由内至外破坏原有历史建筑,这是民进党当局意识形态挂帅的结果,显然不尊重历史。他说,这十几年来,岛内“台独”政客借台北故宫“本土化”之名大行“去中国化”之实,企图切割两岸文化联结。这种数典忘祖的行径,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历史,对不起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坚韧性绝非区区几个“去中国化”的动作就能消除。

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大搞“去中国化”,其中针对台北故宫动起的坏心思已非首次。早在陈水扁“执政”时期就针对“故宫博物院组织条例修正草案”中的文字“去中国化”,将其中宝物来自“北平故宫”与“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删除。2016年11月,台北故宫南院将安放于主建筑外广场的12生肖兽首复制品拆除、封存。2017年3月,台北故宫称“孔子与台湾关联”受质疑,“万世师表——书画中的孔子”的展览名称要修改;2018年7月,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陈其南上任第一天就鼓吹“台独”,叫嚣“故宫台湾化”。还有人建议台北故宫改名为“华夏博物馆”、台北故宫南院改名为“亚洲博物馆”。

有评论称,民进党在野时已视台北故宫为眼中钉,因为它是两岸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联结和象征,典藏了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精华,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光辉,时时刻刻提醒民进党和“台独”分子们,两岸是一家,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两岸民众血脉相连。民进党大权在握后,近年不断加快“去中国化”的步伐,台北故宫自然首当其冲,成为被“修理”的对象。可笑的是,无论民进党当局如何去除台北故宫的中国元素,改名也好、改成西式建筑也罢,都无法“去中国化”,因为台北故宫最重要的中国元素就是60多万件从大陆运来的珍贵文物。文章质问道,民进党当局若真的要搞“去中国化”,就应该首先把台北故宫的所有文物归还给大陆,但民进党当局舍得这些宝物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