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窗|用筷子吃饭的讲究

知识窗|用筷子吃饭的讲究

00:00
03:07

1

现代中国,许多人在同一张餐桌上用餐时,习惯于在同一个器皿里取菜。但春秋战国时期与此不同。饭是盛在同一个餐具中的,而菜肴是按人分盆的,与现在日本的分食制相似。

2

《礼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吃饭时不用筷子,取菜时是用筷子的。喝热汤时,在吃汤中的蔬菜时是用筷子的,没有加入蔬菜的汤是不用筷子的。

3

《管子·弟子职》中有这样的记载:“各彻其馈,如于宾客。”可以证明当时的用餐方式是分食制。另有记载,老师们用餐时,侍奉的弟子须不断巡视,按照情况为老师持续地添加食物。如果饭和菜肴是从一个食器中取的话,是无法这样侍奉的。

4

综合《管子》中的记述,以及前面引用的《礼记》中的记述,可以推断当时的习惯是这样的:平时的餐饮,饭也好,菜肴也好,都是分食的。但来了客人的话,饭备于同一个器皿中供大家分享,而菜肴基本上是一人一份。

5

餐桌上的饭和菜肴的放置方式也有详细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在劝来客进食时,饭放在吃饭人的左侧,汤放在右侧,鱼和烤过的肉放在外侧。醋、盐等调味料是放在内侧的,葱等作料是放在外侧的。

6

另外,肉类菜肴,带骨头的放在左边,切下的整块肉放在右边。从调味品、作料的放置方法看,这很明显是一个人的食案。从桌上的菜肴放置方式看,也可以推断当时的用餐方式是分食的。

7

筷子,最早被称为“箸”。到了明代,在江南地区,“箸”这个名称逐渐发生了变化。

8

江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人们出行多靠坐船。船家在行船时,最怕的事儿就是船抛锚停下。但是船家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箸”,“箸”与“停住”的“住”同音,人们觉得犯忌讳,于是改称“箸”为“快”,意思是希望船能快速行驶,不要无故停下。

9

久而久之,这种称呼便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便把“箸”改叫“快子”了。后来,因为“快子”多数是由竹子制成的,人们干脆在“快”字上加了一个竹字头,也就成了今天的“筷子”。

END

编绘/杨仕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