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打烟牌该“堵”还是“疏”?浏阳一小学开展辩论 校长回应 | 封面深镜

学生打烟牌该“堵”还是“疏”?浏阳一小学开展辩论 校长回应 | 封面深镜

00:00
09:44

今年3月,湖南浏阳市道吾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向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希望向校长争取在课间“打烟牌”的权利。

这是一种不知何时风靡起来的游戏。

“烟牌”是用香烟包装盒做的,孩子们乐于收集不同图案、品牌的废弃烟盒,自己折叠好后和小伙伴展开拍击“决斗”,赢取对方手中的卡牌。

一起玩的人数变多时,他们需要确定顺序、依据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比拼、交换或竞赛。

对于这样“可能影响学习”的游戏,学校该怎么办?有的学校选择用一纸公文禁止,而湖南浏阳市道吾小学选择了保护孩子们的童趣。

校长陈利莎为此还专门写了一封致家长的信,“在游戏里能习得遵守规则、竞争合作、统筹分析、人际交往、资源利用等能力……”

01

校长来信引发“打烟牌”讨论

兼具竞争和社交属性的游戏,很快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家长的担忧随之而来。“孩子偷偷买香烟;孩子翻垃圾桶、趴地上不卫生;孩子上课也只想着玩游戏,不专心……”要求禁止游戏的声音越来越大。

家长的反对不无道理,但是否要因此剥夺孩子们享受一种游戏的权利?

思前想后,陈利莎写下一封给家长的信。

常见的校长来信往往是被包装为书信的承诺书、责任书,不同于以往,陈利莎在信中描述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的样子,真诚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游戏对于儿童成长意义重大。

她写到,“在游戏里能习得遵守规则、竞争合作、统筹分析、人际交往、资源利用等能力,所以英国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先生曾告诫所有的英国妈妈:‘记住童年,去玩耍去梦想去创作。’”

3月25日,道吾小学德育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关于“是否打烟牌”的讨论,孩子们开展主题班会和辩论,通过给校长的一封信表达观点。其中一封写道,“我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重视,我还从未写过对学校的建议。”随后逻辑清晰地写明希望能继续“打烟牌”的理由。家长们也纷纷在来信回执上写下观点,给出反对或赞同的原因。

道吾小学在这场活动的回顾总结中写到,“从打烟牌的游戏到是否打烟牌的讨论再到学生观点的输出和最终思维方式的习得,一张小小的卡片印证了一段了不起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长’。所以,‘是否打烟牌’这不是道简单的辨析题,事关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能否互相理解、互相被看到的宏大命题。”

02

对话校长:教育要有温度

4月3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浏阳市道吾小学校长陈利莎。电话里,她的声音轻快爽朗,聊天中时而大笑,像个“孩子王”。实际上,18岁从中等师范毕业走上讲台后,她已经从事教育行业超过25年。她说,写这封信的初衷,是因为家长和学生有矛盾,而她希望双方都会被看到。“家长也能够看到孩子们的热爱,而孩子们也能够看到家长们的那种焦灼。”而在信的背后,她还有更多关于教育的故事可以分享。

封面新闻记者:从信说起,您为什么会写这样一封信?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陈利莎:我在收到“禁止”的要求时,是很无奈的。小朋友能从电子游戏里跳出来,是多么珍贵。在小区里,他们有了社交,吃了晚饭之后会相约的去打烟牌。在学校里,也不只是追跑。从教育人的眼光来看,这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想让家长去感受到这个,孩子和家长之间能够互相被理解、被看到,而不只是一纸禁令。

封面新闻记者:您在信中提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非凡,这是您的实践观察还是有一些理论支撑?

陈利莎: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胜过任何形式的说教。学校和家庭总是不停地灌输给孩子们一些道理,但是真正让他们习得一定是在他与同伴的交往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沉浸在游戏里,自然就把遵守规则、面对失败、人际交往、扬长避短等等,所有大人要教给他们的东西,都习得了一遍,我觉得这个太珍贵了。

现在的孩子还面临虚拟游戏的吞噬,真实的交往、真实的输赢、真实的规则却越来越少。真实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把自己带入到各种的角色和身份里,这个过程才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

学生会邀请我一起打烟牌,手把手教我,在我没学会时,会让着我。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照顾他人,在游戏中这种关照自然就出来了。其实身边的家长告诉我,他们会帮孩子收集烟牌,找身边抽烟的叔叔,让他们把盒子留下,还有的家长会带着孩子一起走出去找烟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感受到爸爸妈妈原来这么重视我,我被尊重了,亲子关系就变得更加平等。

他们跟我说平常如果没有这个媒介的话,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仅限于,“你的作业做完了没有?你刷牙了没有洗脸了没有?”都是这种命令式的交流。但因为有这个媒介,亲子之间的互动也变得生动起来。

所以家长也不是都很反对,大概支持的有三分之一、反对的三分之一、中立的三分之一。

封面新闻记者:那些坚定反对的家长们,他们主要的担心是什么呢?您觉得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陈利莎: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会想去买香烟,这种担心其实反映出管理部门对烟酒售卖管理的缺位,这个缺位就导致家长不放心。但这些都是可以用更温和的方式解决,家长们收到这封信以后,和孩子们约法三章,孩子们也欣然接受。

有趣的是,有家长在信的回执里写了反对,孩子们第二天把那张纸带回学校后,偷偷地用改正液把反对涂掉了。这种对峙很有意思,整个过程其实达到了我们德育的一种目的,不要去太在乎结果,而是讨论的过程、互动是弥足珍贵的。

封面新闻记者:在您看来教育要达成的目的,或者说您坚定践行的理念是什么?

陈利莎:我们国家的教育精神,就是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要平等地看待孩子。

我希望孩子们拥有健康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享受每一个当下。我们教育现在太卷了,不断地让孩子去做题,但他却漠视规则,失去了感受春华秋实的能力、社交的能力,那他的生活不就会一塌糊涂吗?

所以教育的本质要回到我们教育部、国家所提倡的精神。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地更好地生活,为未来而教。在这种理念之下,孩子被保护、尊重,他学习的内驱力更足。

封面新闻记者:您的这种教育理念是从何而来的?

陈利莎:我的工作经历很简单,从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再到小学校长。先是学中文,后来开始自学儿童心理学、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学了十多年。我非常认同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不能够拔苗助长。此外,我也认同温尼科特等心理学的老师,他们推崇的平等、尊重,让孩子被看见的理论。我也一直在践行,集体教育讲求统一,必然会让教育的过程失去温度。在学校里,我尝试着让老师更加有弹性,让规则更加有弹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