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到压力并不总是坏的。在这节课中,我们来聊聊压力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对压力的看法如何改变压力对我们的影响。在这里呢,我会用压力指代压力源。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观察,让一些人感觉压力山大的事情,对一些人是驾轻就熟的,所以对同一个压力处境,不同的人的体验是不同的。而测量压力的量表叫 Perceived Stress Scale,压力觉知量表。表达的就是压力与主观觉知有关。
一方面,相似处境下,人与人对压力的知觉会有差异。而这份差异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的影响。在第27节课中提到的诺奖得主 Elizabeth Blackburn所主持的对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母亲们及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中,那些主观认为压力大的母亲的染色体端粒的长度要显著短于主观上认为对压力有掌控的母亲。
另一方面,在压力之下,个体对压力的解读和看法不同,会给他/她带来不同的影响。
有一个斯坦福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克唐纳格(Kelly McGonigal) 作了一个TED演讲,题目是《如何把压力变成你的朋友》,这个演讲到此刻为止,已经有超过2400万的点击率,可见大众对压力相关话题的兴趣。
在这个演讲中,麦克唐纳格首先强调了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念,那就是压力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也是她在超过十年的教学中,不断地向大家灌输的观念,那就是压力可以让你生病,从普通感冒到心血管疾病,压力似乎都脱不了干系。她把压力当作了敌人。
接着,她分享了一些挑战这一观念的研究,表明压力对我们的影响取决于我们对压力的看法,而非压力本身。
她分享的第一个研究追踪3万美国成年人八年,该研究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去年一年中你感觉到的压力程度如何: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第二个问题是:你相信压力对你的健康有害吗?然后他们根据公共数据去看这些人中哪些人死亡了。研究发现:那些汇报有重度压力并认为压力是有害的人的死亡风险提升了43%。那么那些汇报轻度压力的人的死亡风险是不是最低的呢?并不是,死亡风险最低的,是那些汇报有重度压力,但并不认为压力是有害的人。这个研究显示如果你改变对压力的心态,你可以改变压力对你身体的影响。
如果你听到这个有关的信息,无论是直接从McDonigal的TED演讲,还是我在这里的转述,而正处于严重的压力之下,如果你改变你对压力的心态, stress mindset,有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哈佛有一个有关社会压力的研究,研究发现在压力之下,通常情况下你的心跳加快,血管会收缩,如果压力是持续慢性的话,血管的持续收缩会造成心血管疾病。但是,如果你把心跳加快这个现象解释为是你的身体在积极准备,让你更有能量,以便去完成任务的时候,身体的压力反应会发生变化,研究显示压力之下,心跳依然加快,但血管并不会收缩,血管是松弛的,更像是在获得享受的状态。
麦克唐纳格还分享了有关压力的另一个发现。那就是压力可以让你变得更加社会化。这跟催产素有关。催产素是一种神经激素,它可以微调大脑的社会性本能,让你去做一些可以强化人际联结的事情,譬如与亲友保持身体接触,强化你的同理心,让你更愿意去帮助你在意的人,所以它有一些很好听的名字,譬如:亲和荷尔蒙”或“社交荷尔蒙” “拥抱荷尔蒙”,甚至是“爱与繁盛荷尔蒙”。但大多数人不理解,它也是一种压力激素。在压力反应中,垂体后叶会释放催产素到血液中,催产素作为压力反应的一部分,它让你有动力去寻找帮助,去与人分享你的感受,催促着你去让生活中充满支持你的人,催产素不仅仅作用于脑,也作用于你的身体,它是一种自然的抗炎性激素,并让你的血管保持松弛,而心脏上有催产素的受体,它可以强化心脏。当你在压力之下,去寻求帮助的时候,会有更多催产素。也就是说,人类的压力反应本身有一个内置的抗压机制,那个机制就是人类的联结。这是多大的智慧。
麦克唐纳格说因为她过去宣讲压力的害处实在太多,所以她要分享更多的研究。就好像她要让压力变成朋友一般。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研究是在1000位美国成人人中进行的,年龄从34-岁到93岁,也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过去一年中经历的压力如何,第二个问题:花了多少时间在帮助朋友,家人,社区中的人,然后应用公共数据,看看谁死了。研究发现,每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提升了30%的死亡风险,但是,对那些花时间去帮助他人的人,即便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死亡风险也没有任何提升。 所以,关爱可以提升抗压力。
所以,你看,只要活着,我们就是生活在压力之下,我们无处可逃。但压力对我们的影响,却跟我们如何看待压力,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有关。如果我们选择去看压力反应是有帮助的,并且记着,你不需要独自面对压力,也记着关爱可以让你更健康,那么你就可以在压力之下依然获得幸福和健康。
好,在这一节课中,我与你聊了对压力的看法,也就是压力心态是如何影响人的健康的。只要我们活着,就是在压力之下,我们无处可逃,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如何看待压力,并且,记着,我们不需要独自面对压力。
在下一节课中,我跟你聊聊日常压力与创伤性压力。
童老师的这个课让在概念层面重新做了理清🌹
谢谢慧琦老师引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压力:相对于逃避不安,追求意义对健康比较好,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那些我们认为人生有意义的事,相信自己能应付随之而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