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是一名95后文物修复师,2017年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现任职于湖北省博物馆,主要从事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28岁的他已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凭借精湛技艺斩获全国多项奖项,成为湖北目前唯一获称“全国技术能手”的陶瓷文物修复专家。
今年是汪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第七年。入行以来,汪洋经手修复的文物有600余件,经手过各种重量级陶瓷文物,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其中,有不少破碎的文物原来只能被“雪藏”在库房,经他修复完成后,最终出现在博物馆展柜里,甚至被重新定级。
【1】从拆电器、拼拼图到“拼”文物
3月29日,九派新闻记者见到汪洋时,他穿着工作服正在修复一件宋代笔筒。工作时的汪洋认真细致、有条不紊,粘接、翻模、打磨、上色几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十分娴熟。
汪洋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动手拆修一些家电类的机械,比如坏掉的DVD和电视。很想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坏掉,是哪里出了问题,怎么才能修好,他的动手能力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上高中时,拼图成了汪洋学习之余的最大爱好,他曾耗时整晚,熬夜拼完一张1000多片的拼图。他还钟爱积木,喜欢花费很长的时间把各种各样的积木拼成一艘船或一栋建筑。他说,这些东西锻炼了他的专注力和耐力,让他能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
“真正让我对这个职业产生向往的,还是《国家宝藏》《民间国宝》《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纪录片节目,我被那些精美绝伦、价值无量的文物深深吸引,我觉得如果能每天跟这些文物打交道太酷了,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他说。
填报大学志愿时,汪洋毅然选择了文物修复专业。在他的中学同学当中,仅有他一个人选择了这个专业。他的高中历史老师甚至还曾提醒过他,文物修复是冷门行业,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可能比较大,不过他仍然选择填报这个专业。
大学期间,为了锤炼基本功,汪洋专门买了一个工艺盘子,想办法弄碎,再进行修复。后来,汪洋来到原湖北省文物信息交流中心实习,开始跟着师傅学习修复文物,正式走上文物修复这条道路。
【2】“等”与“试”:陶瓷修复的关键词
在修复室,汪洋现场演示了陶瓷修复的几个基础且关键的环节,包括清洗、拆卸、粘接、翻模、打磨、上色等。他强调,“等”是修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完成一个步骤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继续下一个环节。清洗完需要等水干,用树脂胶粘完之后也要等胶固化…因此他们不会把一件文物从头到尾一次性修完,而是多个文物同步作业。
汪洋说,修复师手中常常有5-6件器物,每天在这些文物之间连轴转。“好的修复师需要把握工作的节奏,巧妙地在等待期间切换工作。最难的是最后的涂色步骤,每一件瓷器的颜色都不一样,有不同的色度、亮度、饱和度,我们需要尽量调出和瓷器一样的颜色,有的文物还需要画纹饰。这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很难,因为全凭经验,师傅也很难教,只能靠自己反复练习。”
他向记者回忆,自己第一次上手修复的文物是一件宋代酱釉壶,由于刚刚接触修复,在上色环节卡住了。他耗费了两个月仍未能准确调配出与原件相符的颜色,最后在师傅的帮助下才完成任务。
他坦言,那一次经历差点让他放弃做文物修复,他开始质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有些人的色感很好,调颜色很准,能很快调出自己所需要的颜色,而大部分人调色则需要依靠无数次的尝试。“我调颜色是一步一步试出来的,先调一个底色,看缺什么颜色,再一步一步加上去,最后使补缺部分的颜色和原色达到统一。”
迄今为止,汪洋已参与过中国南海博物馆、湖北蕲春县博物馆、英山县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等多个馆藏陶瓷的保护修复项目,经手了不少高难度的修复工作。据统计,汪洋经手修复的文物共有600余件,包括了很多重量级文物。
青花团龙纹盘修复前。图/受访者提供
青花团龙纹盘修复后。图/受访者提供
其中,令汪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团龙纹瓷盘。当时这个瓷盘碎成了70多片,修复难度很大。他对着原始图片拼了两天,才把瓷盘拼好,直到修复完成,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3】“文物修复师应严谨如医,赋予文物新生”
“文物修复师就像是医生,他们把握着一件文物的命脉,每个环节都应严格按照规矩,每一步都要细心,如果出现失误需要重新进行修复,那么就是对器物的一种伤害。”汪洋表示,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一环,能让原本破损或者保存不善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再现光彩。
由于很多文物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汪洋在修复每一件器物时,始终保持高度专注,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他深知,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二次损伤。“比如在粘接这个环节,不能有一点点差错,用手去摸,只要能感觉到任何不适或者起伏,都是不合格的。”
在汪洋看来,每一件文物都要做好前期的修复方案和检测,判断这件器物的现状,针对性地给出每一步的修复步骤。文物修复师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每次修复都要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文物修复的过程及前后状况,容不得半点马虎。
文物修复师作为一种技术性人才,不仅要求长时间的专业积淀,更需要具备持久的耐心和毅力。“我的同班同学有近30人,最后从事文保工作的只有两个人,能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热爱这项事业的。”汪洋说。
他告诉记者,每件器物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病害情况各不相同,破损的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他喜欢修复缺损较多的器物,虽然修起来很难,但修好之后的反差感很大,也更有成就感。也正是这份工作中源源不断获得的成就感,和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让他坚持了下来。
北宋青白釉莲瓣座温壶修复前。图/受访者提供
北宋青白釉莲瓣座温壶修复后。图/受访者提供
汪洋坦言,自己比较内向,话少,喜欢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做我们这一行,只需要跟文物打交道,操心比较少。我能够在文物面前坐一天,一心一意把文物修好,也正是这种性格,让我能在文物修复行业深耕下去。”
在谈到和文物之间的关系时,他表示,缺损的文物一般没有机会在博物馆展出,如果器物到了自己手里,就一定要把它修复好,让它能进入到展柜给大众欣赏,甚至被重新定级,以获得更高学术与艺术价值的认可。
数年前,他成功修复的元青花和瓷壶,就从一件未定级文物到后来被评成一级文物。提到这里,他眼里满是自豪。
无论行至何处,汪洋总会抽空前往当地的博物馆,期待和自己曾经修复好的文物不期而遇。“看到的时候感觉很神奇,上一秒还像人一样在做手术,下一秒就展示在大众面前了,仿佛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