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纸鸢、画团扇、听考古讲座……清明假期即将开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广大市民“定制”了“清明春趣·踏青行”系列考古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文化活动,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三项主题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清明节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清明不仅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传统节日,也是了解非遗文化、清明习俗的好时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是清明节节日习俗之一,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两宋时期,风筝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占有相当地位,汴梁风筝经千年传承,至今不绝。“汴京宋室风筝”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延续,也推动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4月4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汴京宋室风筝”非遗传承人宋长虹,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举办“非遗传承·纸鸢绘梦”活动,现场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市民群众在观赏之余,还可自己动手参与体验。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永生花则寓意着永恒,当中式团扇遇上永生花,是植物学与美学的碰撞,更是古意与现代的交融。4月5日举办的“扇绘繁花寄相思”活动,通过永生花团扇DIY,倡导游客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用健康环保的方式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观众可通过欣赏和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4月6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邀请河南大别山画院院长姚焕刚现场展示国画的创作过程,观众现场体验“丹青墨趣”。
“揭秘”考古 持续“公众传播”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近年来,考古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大众所认可。清晰认识郑州的历史,离不开考古成果的“实证”。4月5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胡亚毅,将在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为市民带来《双槐树遗址环境考古实践》的主题讲座。
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该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先后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此外,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全面为公众展示、讲解考古博物馆各展厅内容。如主要展示人类演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郑州旧石器文化展”;展示1921年到2020年郑州考古的重要成果以及为郑州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考古学家的“郑州百年考古展”;介绍牙璋的起源与传播,历代牙璋及海外流散牙璋、形制与技艺、牙璋的学术研究“中华牙璋展”;介绍现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百年以来,出生在河南或参与河南重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部分考古学家的“百年泰斗中国考古家展”等内容,感兴趣的观众都可得到详细的讲解服务与“答疑”。
附活动详情:
非遗传承·纸鸢绘梦
活动时间:4月4日
活动地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
扇绘繁花寄相思
活动时间:4月5日
活动地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
墨趣丹青
活动时间:4月6日
活动地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
考古人讲考古
讲座主题:《双槐树遗址环境考古实践》
活动时间:4月5日
活动地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
义务讲解
全面为公众展示讲解考古博物馆各展厅内容
活动时间:4月4日—4月6日
活动地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