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司母辛四足觥:我姓觥,觥筹交错的觥

博物院|司母辛四足觥:我姓觥,觥筹交错的觥

00:00
04:38

你知道“觥”怎么读吗?

这个字乍一看很陌生,但如果将其放在“觥筹交错”这个成语里,是不是一下子就认识了?筹是行酒令的筹码,觥则是一种酒器。

司母辛四足觥,青铜酒器,商代晚期文物,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盖高13.7厘米,重8.5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该器造型较为奇特,作站立状。盖前端如马头,但头上有大卷角一对。盖面饰龙纹一条,大头圆眼,钝角后伏,身尾较长,中脊作扉棱形。在龙身的右侧饰夔形纹一,口向流端,身尾特长,双足前屈,有四爪;右侧分别饰怪兽纹和夔纹。盖下周沿有子口,与器口相合。盖里后端有铭文“司母辛”三字。

“觥筹交错”出自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就是在宴会上使用的酒器。

商人重酒。透过造型奇特的司母辛四足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商代时期,妇好以美酒佳肴宴请群臣,众人从兽形觥中取酒、痛饮,主客尽欢。

如今,多数古代酒类器具已经不再应用于现代生活——“觥”也在其中。虽然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觥筹交错”这一词语,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但我们也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觥的真实模样了。

司母辛四足觥俯视及侧视图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张延红介绍,从形制上来看,青铜觥有兽形觥和角形觥之分。兽形觥的写实感较强,器物的整体形状似一动物的形象。一般形制是椭圆形腹,圈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皆有盖,盖作有角兽首形,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兽形觥根据足部的变化分为三足或四足觥和圈足觥。

兽形觥器身下有四足或圈足,上有盖。有的觥腹部内还有隔,似用来隔开不同的酒;有的觥还伴有勺或斗同出,可以起到调酒或是向外取酒的作用;器物的后部多有鋬,鋬上多有兽首行浮雕,并有立耳、凸目等。从鋬的设计来看,兽型觥的鋬在器物的后部,若想要握住鋬来自饮并不容易。种种迹象表明,兽形觥是当时的盛酒器。

殷墟四期,青铜觥的出土数量最多,器物的形制也最为完备,开始出现方体觥,器物制作更为精美,扉棱、三层花的广泛运用使得青铜觥更加庄严、大气,是为青铜觥发展的高峰期。西周早期,商王朝被西周灭亡,但商文化依然影响着此时青铜礼器的发展,西周中期青铜觥的数量减少,逐渐走向衰退。通过对青铜觥上铭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知道,青铜觥为商人和商遗民所用的祭祀礼器,并且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多为方国首领或是握有兵权的上层贵族。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