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开场:女性学者访谈》:激变时代,女性学者如何为性别困境发声?

文化丨《开场:女性学者访谈》:激变时代,女性学者如何为性别困境发声?

00:00
34:54

激变时代,女性学者如何为性别困境发声?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延伸阅读】女性主义必修课>>>

精华笔记 


《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本书中采访了11为女性学者,她们是:霍克希尔德、上野千鹤子、戴锦华、邓小南、贺桂梅、黄盈盈、梁鸿、毛尖、包慧怡。


目前,女性在受教育、工作和家庭方面的权利平等问题,已经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内,2020年被称为女性主义元年,越来越多和女性权利有关的话题进入公众舆论,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立场和需求。女性题材的影视剧和书籍也大量涌现,女性主义成为公共话语的热搜关键词。


但事实上,今天的女性依然是为家庭和孩子付出得更多的一方,而且这些付出依然被视作理所应当。绝大部分职业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两肩挑的同时,还遭遇着职场天花板、同工不同酬等不公正的对待,家务劳动也依然是对女性的隐形剥削。女性群体的整体生存处境却并没有质的改变。对此,学术界的回应与思考也越来越多。


一、什么是女性主义?


1.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认为,女性顺从的性格,甘心在家庭和工作中担当男性的配角,并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的人生,这些都不是女人的天性,而是被后天塑造的。日本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学代表人物上野千鹤子认为:“女性主义绝不是弱者试图变为强者的思想,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2.女性主义的第一步,是女性性别身份的觉醒。这一觉醒的本质,是真正接纳自己是一个女人。上野千鹤子认为,是女性主义拯救了她,让她真正接纳自己身为女性这个事实,真正学会爱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追求女性权利。


 3.中国学者黄盈盈的研究,跨越了学术与现实生活的鸿沟。黄盈盈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研究领域是性与身体社会学。她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歧视别人?”而关于性教育问题,黄盈盈认为,性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成年人往往更需要性教育。 


二、女性角色在学术研究中,还有不少研究主题的变化或领域的开拓


1.贺桂梅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女性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她认为,中国女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两性关系的政治性。在学术研究中,性别身份不应该成为一个限制。贺桂梅认为,学术界对此需要反思,要致力于将研究扩大到更广泛的女性人群中。 


2.北大中国史研究中心教授邓小南是当代宋史研究专家。在学者和教师身份之间,她宁肯选择后者。因为在她看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学术新人的工作需要有人专门来做。 在谈及历史学研究时,邓小南认为要有特定的女性视角。 


3.北大学者的戴锦华在电影和性别研究领域做出了标志性的贡献。她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一个在中国谈女性主义的学者,也最早在北大开设了女性文学课程。戴锦华认为,既然女性是人类的一半,那就不存在也不需要某种独属于女性的学术传统。在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女性被排除在外,就是有问题的。另外,女性主义不应该是女性主导的对男权逻辑的复制。


三、女性主义写作的实践者们


1.梁鸿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非虚构文学作品“梁庄三部曲”。她的写作中,关注着广大女性被强大的文化惯性所漠视和剥夺的东西。这也是非虚构写作非常困难的地方,写作对她来说是一种“自我搏斗”。


2. 作家毛尖在文艺评论界独树一帜。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城市文化等。毛尖认为,和以前相比,现在流行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反而更难识别了。 


3.复旦大学的包慧怡,是一位英语语言文学系的学者,关注中世纪和诗歌文化。她认为,好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的。对于女性主义,包慧怡说她只能用审美上能接受的方式去介入,而不会太多地参与公共讨论。 


4.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2019年发表了一份叫作“我们时代的性别观”的报告。这项调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次,让我们首次专注地去思考性别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在张莉看来,现代女作家的创作史,与她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息息相关。 


四、生活实践中的女性主义


1.陆晔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近年来,她关注的课题之一是短视频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发现短视频对女性群体影响很大。对女性议题的关注,与她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公共问题的关心一脉相承。


2.当代美国知名社会学家、性别研究者阿莉·霍克希尔德以研究情感劳动、女性职场权利问题著称,她的研究可以说是在生活的各个细节里落实着女性主义。霍克希尔德认为,大部分社会学概念都值得重新探索,而且很多核心概念中,缺失了女性的部分。社会学应该关注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这些隐形劳动付出,这才是在生活中真正落实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本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在这个基础上,自由才可能实现。女性作为这个世界的一半,她们不是附庸的、次要的“第二性”,她们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人类的幸福。《开场》这本书里访谈的这11位女性学者,虽然她们的研究方向各有不同,但研究的内容和思考的立场,都和女性主义息息相关。也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必在“学者”前面加上“女性”二字。


书名:《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撰稿人:木青叶子(西方哲学博士,书评人)

编辑:枫窗 马云琪 郭琛

主播:文月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梁符航

总编辑:赵雅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硬派老生_龙哥

    存在即合理!你有啥资格歧视性工作者呢?只是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已

  • 子叶梦晓

    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很多事情并不是非要和性别绑定的,淘气是个无性别的形容词。理性,智慧,温柔,有同理心都也不应该与性别绑定。任何人都应该努力成为TA自己,而不是按照社会性别规训来贴合生理性别。

  • _黑桃老K

    为什么我感觉当我看到文章如果标注是女性学者,反而更敬畏呢。

    Ariellicoco 回复 @_黑桃老K: 说明你还是不自觉地对女性贴了刻板印象的标签。

  • 超爱读书的喵

    我也具有学者的素质, 可我的导师却总要我先结婚生子否则不是完整的女人

    俗人AA 回复 @超爱读书的喵: 你没有想过不结婚生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吗?

  • 佳宝_p2

    这种挑动性别对立的 就不用拿出来讲了。

  • jinjiantie

    应该关注,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这些隐形劳动付出,女性她们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星球全人类的幸福。

  • 毛毛牛bj

    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不管是职业还是婚姻,平等都是女性应该争取的权利核心。旧意识的影响太深,是禁锢女人的枷锁,首先,要意识到什么是不平等,然后要去打破它。举最简单的例子,大多的妇女不仅要工作,还要承担大部分家务,而大多男人好吃懒做。首先,女人要意识到这个是不公平的,要提出分担家务的要求,打破家务就要女的来做的定式。要告诉男人,女人不是天生的老妈子。这是最普遍、最显见的例子。太多了,方方面面,不一而足。

  • worldyny

    所有的buff都叠不过鱿鱼。。。

  • 硬派老生_龙哥

    前排报道👍

  • 稷下西南十里

    强调男女差异是偏狭的,很多时候,个体差异和阶级属性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 另外,有些女性主义者打着男女平权的旗号,却谋求女性特权,这也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