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第八集天下5

《何以中国》第八集天下5

00:00
05:02

晋国的危机缘于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六卿并立,诸卿之中,又以执政的赵氏最强。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赵鞅虽为正卿,却以七鼎级别随葬,俨然比肩诸侯国君。而彼时,即便是赵氏内部也人心浮动、纷争不断,卿大夫之间为维持内部团结,合力打击政敌,不得不反复地举行盟誓仪式。晋国宗庙的墠[shàn]场中,司盟者手起刀落,将侍者抬来的羊杀死,殷红的牲血落入玉敦[duì]内,侍从捧着玉敦[duì]上前,参盟者逐一送出已完成书写的盟书,并以指蘸血抹于口旁。其后,侍者将杀死的祭牲埋入坎内,盟书亦被郑重地放置进去。考古工作者在盟誓遗址的400余个坎内,共发现了5000多件盟书,多以朱书写于玉圭[guī]或石圭片上,中心内容是,每个与盟人都要效忠盟主,诛讨敌对势力,并不准其重返晋地。数量如此之多的盟书,正体现了晋国内部存在的裂隙,山盟海誓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春秋之世历时290余年,单在《春秋》一书中所载的军事行动便有483次。春秋之初,九州天下析分为140多国,至战国之初,仅剩十余国。公室王侯、生民百姓,无不渴望结束这样的乱局。数百年乱局的一缕天光,来自一项新技术的普及,铁器,早在两周之际,炼铁技术便日趋成熟。春秋时期,秦国出土的块炼铁器数量,已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宝鸡益门村2号秦墓中,随葬有20多把异常精美的金柄剑,经鉴定,剑身的部分均为块炼铁,也就是俗称的“熟铁”。到战国时,铁器技术更是不断革新,渐成风行。相比青铜器,铁器技术具有成本低、产量大的优势,能够迅速惠及社会的各个阶层。

从考古发现的东周铁器来看,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具和手工工具最多;其次才是用于军事活动的兵器。走向普及化的铁农具和工具,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提高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能力。这样的利器,也成就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各项关乎民生社稷[jì]的工程,战国时期因而迎来了社会经济的飞跃。国力与战力,固然是争夺天下的利器,但思想与文化才是深潜在世人血脉里的精髓[suǐ]与根本,这便是周人缔造的家国观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公簋[guǐ]上,刻有追述族史的铭文,“丕[pī]显朕皇祖受天命”,“鼏[mì]宅禹蹟[jì],十有二公在帝之坯[pī]”,自述其先祖原本生活在大禹敷[fū]布之地,凤翔秦公大墓出土石磬的铭文上,则明确提到“天子宴喜,共桓[huán]是嗣[sì]” “高阳有灵,四方以鼏[mì]”,南方的楚人也像秦人一样,将黄帝之孙高阳追认为始祖,东方的齐国则追溯先祖为黄帝。古史系统日益增繁,最终形成天下四方共同认可的谱系与传说,尽管干戈仍未止息,四海却已视同一家。在西方,秦与西戎之间时有摩擦,却也相互交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