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新京报刊发报道《“能治罕见病”的中医诊所:网帖引流,话术开药,线上诊疗无资质》,报道了北京顺昌盛世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诊所的诸多乱象,引发广泛关注。目前,部分诊所属地执法人员已就此展开行动。
报道显示,顺昌盛世旗下多家诊所存在编造治疗案例、夸大治疗效果、无医疗资质的客服为患者提供医疗相关咨询、不具备互联网诊疗资质却对首诊患者问诊,并开具处方、售药等问题。而其所针对的对象,是众多罕见病患者。
网帖引流、编造病例、话术报价开药……乍一看,这种模式似乎具有互联网诊疗的一些特点,但实际上,这种诊疗只能算是伪互联网诊疗。此事中,不仅线上咨询服务的提供者多为“假医生”,且相关咨询服务并非为患者解疑释惑,而是为了设套。
这类做法其实并不新鲜,还是传统医疗欺诈的“互联网+”模式:精心设计话术、按人头分成、专治疑难杂症甚至“越难治越敢治”等,是存在已久的传统医疗骗术。但即便如此,这些现象也值得警惕。比如,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时髦的交流方式,已被大量引进到医疗骗术当中。
这次记者暗访发现,操盘医疗欺诈的机构规定,每人每天的推广任务包括20多篇文章、70多个视频等;分别发布在将近30个网络平台。互联网具有跨区域等特点,这些交流软件的普及率又极高,这类新动向将使上当受骗的患者显著增加。
此外,近年来罕见病患者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医疗欺诈也瞄准了这一点,把罕见病患者当作了欺诈的重点对象。在骗子们看来,既然罕见病十分难治,多花钱和治不好,就可以理解和接受,这便于他们在收费上漫天要价、在效果上信口开河。
有些新套路看似普通,却极具杀伤力。比如先报价再开方这种模式,就是想先摸清患者家底,然后再确定行骗金额。在这样的操作下,患者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可能被榨干掏光。
罕见病等疾病十分难治,患者一旦看到一种“新希望”,就很容易产生“不妨一试”等心理,他们即便不能倾囊而出,至少也会尽力而为,所能拿出的救命钱,通常已接近于所能诈取资金的极限。
打击医疗欺诈任何时候都不能手软,“顺昌盛世”这样的操作显然已经涉嫌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有关部门予以整治和规范。面对医疗欺诈的一些新手段,监管部门更应该出重拳。
目前,部分诊所属地执法人员已就此展开行动,期待监管部门能够进一步查实相关问题,在帮助受害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打击相关黑色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这类以中医诊疗为噱头的伪互联网诊疗,不仅损害了中医的形象,也影响到了正规互联网诊疗的声誉。
因此,不仅监管部门要适应形势变化快速调整监督方式,互联网平台和相关行业协会也应加强合作,不断强化内部监管,通过及时发现并清除暗含医疗推广的文章和视频内容等方式,斩断医疗欺诈的线上链条。
医疗欺诈手段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对此也要强化宣传与防骗知识普及。何为互联网诊疗,应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正规的互联网诊疗等,都应该作为健康医疗科普的重点内容加以宣传,让民众对医疗欺诈新的表现形式,具有更高的识别能力。
而对于罕见病等难治性疾病患者,社会也要强化保护力量。这些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也一直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骗子在他们身上“补刀”,将让他们陷入更加无助的困境。
保护罕见病患者不被欺骗,除了要加快相关药物和诊疗的研究开发之外,还应该通过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走访,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动向,一旦发现存在受骗的苗头,就及时出手干预,避免他们受到疾病和骗子施加的多重伤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