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个冰心故事4
——转学的不适应
作者:周游四海
冰心的童年,是转辗南北的童年。
一岁的时候,从福建福州迁居到上海。
三岁的时候,从上海迁居到山东烟台。
十一岁的时候,从山东烟台迁回到福州。
十三岁的时候,又从福建福州迁居到北京。
一方面增加了冰心的历程和阅历,结交的亲戚朋友更多了,另一方面,经常转学,也带来了不适应的烦恼。
冰心在烟台的时候,没有上过正式的学堂,是私塾教育模式,就是请家教,在家读书,家里一起学习的同学都是弟弟和亲戚,范围很小。
冰心回到福州的时候,赶上辛亥革命,旧学废止,新学兴起。
冰心就考试考上了福州女子师范预科,正式上了新学堂学校。
林老师教作文,石老师教体操,校长是方君瑛。
冰心从家庭的私塾教育,转向这大学堂学校,很不适应,面对的都是陌生人同学,课程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设置,而不是像私塾那样一对一式的教育模式。
冰心很爱面子,虽然对学校的课程不喜欢,还是不敢说出来,只好自己受委屈,并且经常躲在学校的角落里流泪,也是一个爱哭的女孩。
一九一三年四月初,冰心的父亲被任命为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
父亲带着全家人迁居北京,住在北京市东城区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
冰心到达北京后,准备继续上学,就在中剪子巷不远的灯市口,有一所贝满女子中学,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办的学堂,贝满是一个捐钱建学校的美国人的名字。
父亲认为学校离家很近,加之贝满女子中学是英文教学,可以训练英语口语。
冰心就进入贝曼女子中学(今为北京市一六六中学)上学。
因为冰心的童年在山东烟台长大,说着一口山东话,与北京学校的孩子们语言不通,同学们总是听不懂她的话,很不适应这个环境,处处为难。
第一学期考试,英语、代数、几何、国语、作文、圣经都不及格。
冰心的母亲赶紧请另一学校的老师给冰心补课,就是放学回家后,请家庭教师一对一补课到深夜。
几个月后,冰心不仅各学科全部优秀,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京味十足。
冰心在每周三下午的文学会上,又成为主持人了,宣读节目,组织同学们演讲、读报、辩论、点评。
在新学校生活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中,有一个丁老师帮助了冰心。
丁老师本来是教代数的一位女老师,却经常给冰心辅导其他学科,特别是培训冰心如何快速记忆,如何心算,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快速完成作业。
丁老师也是一位美丽的女老师,皮肤白嫩嫩的,很容易脸红,眼睛低垂的时候,更显睫毛很长,微笑的时候牙齿又整齐又白皙,总是穿一条裙子,显得小腿修长,亭亭玉立的印象,冰心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校外的男士追求丁老师,到学校门口接丁老师下班,被同学们看见后,同学们就私下议论追求丁老师的男士是“双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世界上没有一个男士配得上丁老师。
冰心十分喜欢记录自己的感悟,总是把对丁老师的观察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一时没有日记本的时候,就记录在课本的一些空白处,又担心被丁老师和其他同学发现课本上的记录,也是自己编造很多暗语词汇,并用数学符号代替特殊意义的文字,一句话不连续写在一页里,而是分几段,写在不同的页面里。
这就是今天的编程和解码技术,冰心确实很超前,很智慧。
经过四年的学校学习,在毕业考试的时候,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圣经,历史、地理、地质,全部都是优秀,由第一学期的不及格,到毕业时已经进入前五名了,也是一个传奇。
因为北京贝满女子中学是基督教公理会学校,接受了圣经的教育,学习了犹太国历史,对《圣经》、《旧约》、《新约》、《福音》精读多遍。
冰心成为作家后,建立了“爱的哲学”思维体系,提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理念,并影响到冰心的文学创作方向。
因为旧时的女子中学,注重培养女孩子的涵养,培养大家闺秀的风度,开设了琴、棋、书、画课外课。
冰心不仅练就一手好书法,精通颜真卿的楷体、柳宗元的草体,还学会了钢琴,手风琴,围棋。
一九一八年,十八岁的冰心从北京贝满女子中学毕业后,升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
开启了冰心的青年时期。
作者简介:周游四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编号2015048号),已经出版各类作品1320万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