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 第一品第六讲解读】行由品第一:惠能携衣钵南下遭追杀

【坛经 第一品第六讲解读】行由品第一:惠能携衣钵南下遭追杀

00:00
04:53

行由品第一 第六篇解读


《行由品第一》的第六篇中,惠能终于从五祖弘忍大师那里传承了衣与法,但却一直在逃亡——因为众人都想要夺取代表六祖身份的衣钵。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弘忍大师看到惠能的偈,说这首偈也不得法,以及后来暗语联系,密传心法,嘱咐惠能不再继续传承衣钵的仪式,其实都是对惠能的保护。


在传法之后,惠能经历了十余年的逃亡生活。那么惠能在逃亡路上遇上的第一道坎是什么呢?是一位叫做惠明的僧人。这位僧人并不是为了抢夺惠能的衣钵而来,而是为了解自己的佛法困惑。惠能对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句话里的“上座”是一种对僧人的尊称,而本来面目指的就是禅宗中最重要的“自性”,这句话其实就是点化惠明,要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看到自己本性中的佛性。这也是禅宗中最重要的修行——只有看到本性,发现本心,才能对佛法有真正的顿悟。惠明听了惠能的点拨,答道:“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


禅宗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更重视每个人当下对自己的本心、佛性的顿悟,这个故事中,惠能点化惠明,说道:“汝若反照,密在汝边。”它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够反观自照,真正地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自性,那么你所寻求的真理、秘密其实就在你自己身边。之前五祖弘忍大师在送惠能离开时,惠能也说:“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悟之后,就要自己的本心度自己。从这里也看出禅宗和传统佛教对于当下的观点也有所不同:禅宗说得道,是体悟自己本心,找到自己的佛性,当下得道;而传统佛教则是说以修行证佛果,求涅槃,更重视对未来的期望。六祖惠能的这个观点已经很大程度上,让佛教与当下个人的命运相连,也让佛教变得更加贴近每个人。


惠能逃亡路上的第二道坎,就是十五年的隐居。在隐居期间,惠能在肉锅里煮菜吃,也许你会有疑问,他这样做是不是破坏了佛教吃素的戒律呢?其实并没有,因为这正是反映了禅宗的特质。禅宗特别注重突破固定形式实现内在的解脱,比如禅不限于坐,行住坐卧都能实现禅的境界;又比如禅宗特别强调戒律的本性、本质,如果戒律只停留在具体的规矩上,则反而会因为执着于遵守戒律,而丢失了戒律的本质。这与禅宗对待佛法的态度是一致的。所以惠能的“但吃肉边菜”就反映了禅宗不拘形式,注重内在的特质。


经过十五年的隐居,惠能是如何出山传道的呢?下一品中,我们将看惠能的公开传道之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