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张学良得知儿子要回大陆,再三叮嘱:一定要到北京,再回东北

94年张学良得知儿子要回大陆,再三叮嘱:一定要到北京,再回东北

00:00
14:33

1994年,一位美籍华裔的航天专家落地中国,他的到来不仅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也掀起一波热议。

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他就是在航天领域上颇有建树的张闾琳先生,并且还是“民国少帅”张学良的儿子。

提起张学良,“风光霁月”、“民国少帅”、“西安事变”等词汇常常浮现于脑海之中。

但是这位“功臣”却颠沛流离大半生,直到离世也没回到家乡东北。只是在听说儿子张闾琳将要前往中国后,让张闾琳替自己先看看北京,再去东北。

那么张学良的后半生经历了什么,原本威风凛凛的民国少帅为何沦落如此地步呢?

传奇少帅——张学良

1901年,“东北王”张作霖的夫人为他诞下了自己的第一儿子——张学良,张学良少帅的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就此拉开了序幕。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的领头人,占据东北之地,并在与直系斗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对中国北方具有极大的控制权。

因此张学良一出生就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这也使得张学良养成了既勇敢又傲慢的性格。张作霖作为一方大帅,他希望自己的权势能一直掌握在自家人手中,因此他对长子张学良寄予厚望,对张学良悉心栽培。

张学良不愧于“东北少帅”的称谓,他从小便展示出极高的军事天赋。1918年,年纪轻轻的张学良便担任一营之长,在学习军事方面上,他此次名列第一。张学良的才能使得父亲张作霖感到十分欣慰。

张学良的才干不仅体现在学习天赋上,毕业后张学良依靠着自己的能力从营长一步步坐到了一旅之长,年仅20岁的他便成功晋升为少将。

张学良因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他父亲张作霖在东北的影响力获得无限风光。然而造化弄人,一道爆炸声炸破了张学良的保护罩。

1928年,弹丸之国野心勃勃地想要霸占东北三省,为“东北王”的张作霖自然不可能使倭寇得偿所愿。

在张作霖的带领下,日本军队难以突破防线。

阴险狡诈的日军恨不得食张作霖的肉,喝其血。为了侵略中国的计划能顺利推进,日军决定暗地偷袭。

于是他们买通“汉奸”,了解到了张作霖的路程安排后,在皇姑屯埋下炸弹。

当张作霖经过皇姑屯时,巨大的轰隆声响起,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张作霖被炸死时,张学良年仅27岁。父亲的意外死亡使他悲痛欲绝,但为了守住父亲打下的“江山”和阻挡日军侵略的脚步,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挑起了大梁。

张学良对日本人深恶痛绝,但他深知只靠自己的力量难以阻挡日军的侵略。

张学良在家仇国恨的推动下决定结束军阀割据的时代,因此他响应蒋介石“南北统一”的号召,在东北宣布改易旗帜,带领奉系加入国民党。

张学良主动加入国民党,结束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张学良加入国民党后仍然驻守在东北三省,他与日军侵略者进行斗争,阻碍他们侵略中国的行为使得张学良名声大噪。

然而在东北威风赫赫、手握重兵的张学良却是促成东北沦陷,使数百万民众身处于水深火热的“凶手”之一。

这也成为了张学良一生的遗憾,为他流离失所的后半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胁迫蒋介石,促成抗战统一

1931年,无耻的日本侵略者以阴险的栽赃方式对沈阳军营发起攻击。

日军无耻的行为立即激起了有志之人的愤怒,他们纷纷号召国人团结一致抵御日军。张学良作为“东北少帅”,再加之他与日军的血海深仇,他应该是抵御日军的积极力量。

事实上,张学良的行为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也因此背上了许多的骂名。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踏上了东北三省的土地。当时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却不出兵抵抗,反而宣布了一则“不抵抗”的荒唐政策。张学良不允许守军发起进攻,并且还准备撤出东北的行为使日军轻轻松松地占领了东北三省。

从此东三省沦陷,生活在那里数百万的民众惨遭日军迫害,中华民族又一次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在后世一直被世人所唾弃,但是导致东北三省的沦陷并不只有学良一人原因,真正的主凶还得是那位惨无人道的“蒋主席”,毕竟是他下令让张学良放弃抵抗的,还向张学良传达错误信息,才使得张学良撤离东北。

东北三省被日军攻占使张学良一直无颜面对东北的父老乡亲,他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到了晚年,张学良每当回忆起此事时仍是后悔不已。日军的侵略脚步不会停止,东三省的惨状让张学良看清了蒋介石隐藏在暗处的野心。

全国人民呼吁统一抗战的口号越来越高涨,但蒋介石一直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去应对,还大放厥词。

愧疚之情和家“攘外必先安内”仇国恨充斥在张学良的脑海中,于是他和杨虎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们二人联手控制把蒋介石软禁在西安,并胁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发生促成了全国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联手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

张学良的名字也再一次响遍全国,他之前因为不抵抗的懦夫形象也得到了扭转。

然而张学良公然反抗蒋介石的行为遭到蒋介石深深地嫉恨,蒋介石表面答应抗战,并和和气气地表示不会怨恨张学良的。

事实上,当张学良亲自将蒋介石护送到南京后,心中有气的蒋介石便将张学良软禁在了南京。从此张学良开启了颠沛流离的软禁生涯,他被迫离开故土,与妻儿分离。

被囚的半生,托付的遗愿

张学良被软禁后并没有遭到特别不公的待遇,蒋介石还是对张学良身后的势力有所忌惮的。

因此张学良在被软禁期间仅仅是限制了自由,他对日常生活和之前没什么两样。蒋介石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还亲自下令说要满足张学良的一切需求。

因此张学良在被囚期间依旧生活奢靡,然而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张学良却不能与儿子相见,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也使得张学良悲痛万分。

张学良被软禁时,他的儿子张闾琳仅有6岁,她的母亲赵一荻在得知张学良被软禁后便立即带着儿子前往南京,只为了陪伴在心爱的人的身边。

由于当时南京的形势较为严峻,张学良的情况也不明朗,赵一荻为了张闾琳的人身安全决定离开南京,她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前往香港生活,父子二人从此分隔两地。

最初的张学良还能与赵一荻相见,但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南京地区被日军攻陷,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

由于时局混乱,再加上转移地比较仓促,因此赵一荻与张学良断了联系。

1940年至1946年,张学良被迫辗转在贵州各地,从市区到乡镇。在转移过程中,张学良的生活状态也不像从前那样奢靡无度了。

蒋介石本身就是个睚眦必报的无耻之徒,当初张学良当初公然反抗他的命令,并且要挟他的这件事一直都是蒋介石心中的一根刺,因此他从来没有原谅过张学良。

随着软禁时间的推移,蒋介石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他在让张学良辗转各地难以安定,给张学良提供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差,可谓是小肚鸡肠。

当赵一荻再次与张学良取得联系后,她毅然决然地准备前往贵州陪伴张学良。但是他们的儿子张闾琳该如何安置呢。

为了让张闾琳能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赵一荻将张闾琳送到了美国,让她与张学良的好友伊雅格夫妇照料。

当时的张闾琳年仅10岁,年幼的他从此离开了父母身边。往后余生,张闾琳只身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没有父母陪伴的他逐渐加入了美国国籍。

解放战争胜利后,张学良被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带离了大陆,但是他的软禁生涯并没有就此结束。

直到1990年,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死后,李登辉掌管台湾时,张学良才结束了被囚禁的一生。

那么,张学良恢复自由身后为何不会到家乡东北看看呢,这就与当时的各种情况和张学良自身有关了。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在“台湾当局”的允许下飞往美国与儿子相见。

但当他提出想要回到家乡东北时,却遭到李登辉的拒绝,因为当时两岸局势依然处于紧张状况,李登辉内心深处还是想要搞“台独”的,台湾与大陆还处于对立关系,因此张学良还回家乡计划落空。

此外,张学良不回大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自己心中有愧。

在张学良生前,他曾对唐德刚说过:“我回到东北能干什么呢,还是不回去得好。”是啊,东北三省的沦陷一直是张学良心中难以迈过去的一道坎,这让张学良无颜面对东北的父老乡亲。

1994年,张学良移居到美国夏威夷。1944年4月,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作为航空专家受邀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张学良当时年事已高,其夫人赵一荻更是因病难以走动,因此当张学良得知张闾琳即将前往中国后,他对张闾琳再三嘱咐道:“去北京之后,一定要去东北看看,替我祭拜一下你的爷爷。”

张闾琳到达北京后,受邀参加了火箭研究座谈会,并参观了天安门、长城和雍和宫等地方。北京之行结束后,张闾琳马不停蹄地前往辽宁,他们一行人先是参观了九一八纪念馆,随后来到了张学良夫妇的故居,直到最后他来到大帅陵。

大帅陵并没有张闾琳想象中的荒凉破败,反而被保护的很好。张闾琳来到张作霖的墓前大声说道:“爷爷,我替你的儿子前来看望您了。”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见,终于让那份遗憾落下帷幕。

结语

张闾琳的中国之旅结束后,他回到了美国。张闾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讲给了张学良,并将所拍下的照片交给了他。

张学良一直所思念的家乡在儿子的口中,在一张张照片中展现出来,使得张学良潸然泪下。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病逝,享年101岁,张少帅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就此落幕。他曾经也许犯过错误,但他也对中华民族能立于世界之林作出了巨大贡献。功过相抵,张学良仍然是民族功臣。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