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独自平息叛乱之时,很多大臣都躲起来不吭声。
抓住朱宸濠后,这些人一下蹦了出来,开始大肆诽谤攻击王阳明:
“王阳明与朱宸濠之间早有通谋勾结。” “因虑事不成才迫起兵。”
这一切,早就在王阳明预料之中。故谣言未起之前、上书捷报之时,
他就申明:
平定叛乱乃奉旨行事,武宗皇帝乃最大功臣。
然后迅速把朱宸濠交给钦差总督张永。
所以谣言四起后,皇帝自然不信王阳明会与朱宸濠勾结。
随后,王阳明四次请求回家祭祖,回家祭祖,其实就是想辞官回家。
武宗皇帝当然明白,所以不许,让王阳明做江西巡抚,继续讨贼。
1521年,武宗皇帝病逝,无嗣,立从弟为帝,是为世宗。世宗即位后,追录平叛之功,遂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不赴,欲告假省亲。
但世宗皇帝不许他推辞。
友人问王阳明:为何推辞皇上赏赐。
王阳明说:“埋没别人善举,偷占部下功劳,忘掉自己耻辱,这是造成灾祸的重大原因。我不接受赏赐,是为了避祸。”
其实,王阳明还有另一目的,“传授心学,才是我一生之宏愿。”
1522年,王阳明父亲王华逝世,王阳明遂借机回老家服丧,开始在绍兴、余姚两地讲授心学。
讲学期间,在“知行合一”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理论。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就此完成——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
“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
“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
“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三者形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世界虽然纷繁复杂,但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意之动),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去知行合一地实践,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
六年里,王阳明专注于讲学授徒,其心学理论很快风行整个东亚,四方求学者云集响应,其势如旋风,震动朝野。
1527年,朝廷诏书数下,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前往广西平息思田“叛乱”,王阳明以抚代剿,创新“土司与流官制度并用”制度,三个月就平息了思田之乱。
然后,王阳明又运用奇谋,5个月就剿灭了让朝廷头痛多年的断藤峡及八寨之匪乱。
1528年,王阳明身体急剧恶化,咳痢之疾(肺痨)日益加剧。自知时日不多,他立即上书辞官返乡。
1528年11月29日,王阳明从一个美梦中醒来,
问弟子周积:“到哪里了?”
周积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问:“到南康还有多远?”
周积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说:“恐怕来不及了。”
周积赶紧替他更换了衣冠,然后流着泪问:“先生有何遗言?”
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