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永和公主的好奇,他开始对巴蜀石窟供养人的追寻

带着对永和公主的好奇,他开始对巴蜀石窟供养人的追寻

00:00
13:03

几年前,萧易在广元观音崖见到一处唐代石窟。一米见方的龛里,雕了一佛二菩萨,菩萨一高一低,其中一个还歪了。唐代石窟的常见形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有的还会雕二力士。他想,也许这是一个财力不足的平民开凿的。

当他看到龛楣上的五个字:永和公主造,当即震惊了。永和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孙女,她捐造的石龛竟如此潦草,简直不可思议。

一瞬间,他仿佛穿越到了大唐天宝十五年。那晚,71岁的唐玄宗带着皇室与随从逃出长安。永和公主也在其中。离乱中,皇室也狼狈不堪。永和公主来到观音崖,想到这一路坎坷,愁绪满腹,就捐了一些钱,请工匠开了这个龛。

萧易与读者分享巴蜀石窟

永和公主的生平,史书中少有记载。如果不是这个石龛,她在安史之乱中的离愁与困苦可能永远不会被人知晓。带着这份好奇,萧易开始了巴蜀石窟的调查之旅。几年来,他走过广元千佛崖、巴中南龛、夹江千佛岩、大足宝顶山、安岳毗卢洞、泸县玉蟾山……

他要寻找的,是各样供养人的信息。所谓供养人,就是出钱开凿石窟的人。巴蜀石窟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阙”,数量为全国之最。巨量的石窟后面是庞大的供养人群体,他们有皇室贵胄、地方大员、武将乡绅,但更多是无名的普通人。

萧易想写供养人,“因为他们跟我们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看到一千年前开的龛,或许一千年以后,人们也会看到一个叫萧易的人,写过一本开龛人的书。”

这本书,就是《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从2016年动笔,2020年完稿,2024年3月,历时8年,终于与读者见面。

米仓道上的“失意人”

大唐开元28年,一个人叫张令该的人在米仓道上跋涉。他是到巴中化城县赴任的官员。途中,他遇到了几伙贼人,险些丧命。他的职位是主簿,九品官,负责县令的工作安排,以及衙门公物的采购。

出师不利,工作繁琐,于是张令该开了一个窟,以求顺遂。在窟里,他留下了自己的形象。身旁,有一个梳着双髻的女孩,这个女孩的身份让故事变得有趣。通常,女孩会跟女性供养人站在一边,但张令该把她放到自己身边,萧易推测,这可能是他的女儿。

萧易在广元千佛崖

“这个九品芝麻官,在路上差点死了,上任后又负责鸡毛蒜皮的事情,一定非常失望无奈和独孤,而这个女儿,可能就是他在巴中化城县每天下班以后最大的慰藉。”

供养人的故事,大部分来自石窟的题记,有详有简。在张令该窟旁,并排着一个石窟,上面刻有一篇题记。这位供养人叫党守业,也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官。公元735年,他开了这个龛,5年后,他要归贯了。他思念故去的父母,再次来到巴中,为父母的龛补一个题记。

广元千佛崖韦抗窟

“所以我觉得,张令该也好,党守业也好,跟我们一样,都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个过客。一千年前,他们通过开龛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瞬间,留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人生,理解到了他们的情绪,也算是穿越时空的一种交流。”

一代有一代的石窟

不同的时代,供养人是不一样的。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混乱血腥的时代,供养人的主体变成了武人。萧易发现,在晚唐五代的时候,有一种题材突然变得很流行,就是毗沙门天王。这与战争有关。

传说唐玄宗时,西域都护府战事告急,玄宗请人在宫中做法,毗沙门天王曾显灵,击退了敌军。因此在唐朝,毗沙门天王被尊为“战神”,受到武人膜拜。军队要挂毗沙门天王的旗帜,士兵将其纹在身上。

晚唐五代士兵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手持佛经,一手持兵器”,他们打完仗回来要念佛经。“因为一方面怕打仗送命,要祈祷;一方面自觉杀戮太多,要忏悔。”晚唐军阀韦君靖就是如此。

892年,他在大足龙岗山开凿了几个大窟,包括毗沙门天王、千手观音等。留了一个“韦君靖碑”,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手下的名字,最后还给自己塑了像,阴差阳错地为今天留下了一笔文化遗产。

在萧易看来,毗沙门天王的流行,恰恰是唐朝走向衰落的一个标志。因为当时战争频仍,国力衰退,士兵忧惧,武将紧张。而四川是战争的前线。唐朝与南诏的战争还在持续。一度,南诏的军队打到了成都城外,俘虏了10万工匠。

“那些武将的命运就在战争里沉浮,他们是没有办法左右的,唯有通过开窟祈求自己活久一点。虽然他们可能会有一时荣华,但更多是朝不保夕的生活。”

到了宋代,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供养人的位置,越来越靠上了,说明人的意识开始觉醒。日常生活题材也出现在石窟中。比如有人为了求子,就刻一个送子观音。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成为供养人的中坚群体。宋代崇文,文人之气也影响到石窟艺术,呈现出细腻婉约的特点。安岳石刻就是这一时期风格的代表作。

“供养人才是决定石窟的关键。我们关注供养人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他们的故事,能感受到人类亘古不变的喜怒哀乐。”

“微观史”写作计划

萧易记忆力惊人,常脱口而出历史事件的年代,甚至精确到月份。关于近期的写作,他一口气输出了他的“微观史”写作计划,其中包括:方山为城。南宋年间,巴蜀地区一共修建了83座城堡,用以抵抗蒙古铁骑。

萧易在四川南宋城堡调查

他决定继续《石上众生》的写法,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复原出小人物的人生。许多人物,从来都没有人写过,但他讲起来,滔滔不绝,颇为动人——

去年我就在写方山城堡这个题材。关于宋蒙战争分为三个战场,一个是四川,一个是江淮,还有一个是京湖战场。四川战场历时最久,50多年里像钝刀子割肉一般,老百姓遭受的苦难特别深重。大量的人物散落在笔记小说里,我想把他们打捞出来,给他们写一本书。

方山为城就是在山上筑城。因为蒙古人打来,只能在山上抵御。城堡在四川各地都有,最后一个,南宋灭亡了八年后才沦陷。这些城堡,大部分我都去过。你会发现很多武将,他们突然出现在某一场战争里,你看到这些名字,像流星,一闪就消失了。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是这样,所以我特别有感触。

比如有一个读书人叫曹友闻,他是绵竹县的县尉,就是九品官。后来他被调到甘肃天水当教授。一去天水,他就发现蒙古人正在围城。一般人遇到这种事肯定就跑了。他等到晚上,偷偷越过封锁,进到城里面去了,跟当时的守将一起守城,最后把天水城守住了。就是这样的一个读书人,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武将在宋代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曹友闻看到国家将亡,自己拿出家财,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从一个书生,变成了忠义军的首领,最后一步步成为四川战场上唯一能跟蒙古人抗衡的一支力量。

但是他后来死得很惨。蒙古人入蜀以后,兵分两路,一路就绕到了曹友闻的后面。在曹友闻跟蒙古人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汪世显带着援军来了。汪是当时陇右的一个地方豪强,蒙古人入蜀后他就投降了。但他跟曹友闻有交情,还给他送过马。昔日的朋友拔刀相向,最后曹友闻死在汪世显的手里。

其实他是有机会离开的,但他说,军队全部战死了,我活下来也没有意义。汪在曹友闻去世以后说,他已经拆掉了宋朝的藩篱,从此以后就一马平川。

曹友闻的弟弟曾问他为什么要弃文从武?他说,谁不想在太平年间做一个书生,可惜朝中无人。他死了以后,四川战场一败涂地。蒙哥当时也是从这条路线入川,所以才会殒命钓鱼城下。蒙哥死后,忽必烈上台,把重心放到了襄阳。《射雕英雄传》里的襄阳保卫战,就是以钓鱼城为原型来写的。

萧易的考察手记

之前也有朋友问,怎么不去写一个更大的历史题材,比如宋蒙战争,多壮阔,有很多史料,也好卖。四川的史料特别少,主要在宋人笔记,需要做一些推断、拼接。现在还在史料收集中。

但就是这样一个书生的故事,非常孤勇、悲壮,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大人物,怎么可以不把它写出来呢?

四川南宋城堡遗迹

萧易是扬州人,那里文风很盛。他的二叔是一位语文老师,和作家毕飞宇是同班同学,他自己也写书,常和文友切磋交流,萧易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有人开玩笑说,你们那里的人会写书,就像温州人会做生意,是天生的。

他并不觉得这对他有多大影响,不过他们那里的人喜欢讲故事,尤其是鬼故事。小时候,他被那些鬼故事吓得天一黑就紧张,不敢独自上厕所,现在还有后遗症。但他钻了那么多洞窟、古墓,却从未感到害怕,经常待在里面不想出来,觉得很美很震撼,正如他第一次见到桃李缤纷中的佛像一样。

下周,萧易要去荣县看一个石窟。这个石窟以前在崖壁上,后来崩到了河里。现在正是枯水期,石上的字露了出来,据说是一尊毗沙门天王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