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中央决定在厦门西北部的湖里划分出2.5平方公里兴办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正式破土动工。
湖里,位于厦门岛西北角,东、西、北三面临海,港区开阔,水深不淤,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建设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但在80年代,进行经济特区的建设不仅困难重重,而且精神压力很大,尽管湖里在被确立为经济特区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也迎来了各种各样的质疑,比如有人说“经济特区就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东西”,还有人说特区是“在搞旧上海的租界”……
面对这些质疑,当时全党、全国人民都在思考特区还要不要继续办下去。1984年初,邓小平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著名的南方之行。
2月7日,邓小平在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的陪同,乘专列来到了厦门。邓小平一到厦门,就给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打招呼,说自己这次是来休息的,不谈工作。项南本来对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有很多想法,但为了不影响邓小平休息,就没有马上汇报。
当天晚上,王震请项南一起吃厦门线面,席间他问项南:“你跟小平同志汇报过没有?”
项南说:“他是来休息的呀!我不好打扰。”
王震听后大笑:“你这死脑筋,小平同志脑子里天天想的都是国家大事,什么时候休息过?大概是你没有什么问题要向他汇报吧?”
项南听后急了,他说:“要汇报的问题太多了。最主要的是,厦门特区太小,只有2.5平方公里,即使搞成功了,意义也不大。”
王震问道:“那你有什么想法?”
项南说:“我们省委所有同志都认为厦门全岛都应开放。厦门全岛131平方公里,比香港本岛大了近一倍。厦门四面环海,办特区,是天然的屏障。再者,厦门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距金门最近处只有1000多米,开放厦门,有利于与台湾‘三通’,就对台工作而言,任何一个特区都没有这样的优势。”
王震听后大喜:“那等明天小平同志到外面视察的时候,你找机会向他汇报,到时候我给你帮腔!”
第二天,项南陪着邓小平和王震一起参观了厦门东渡港码头,他在参观时向邓小平汇报说,几年前省里向科威特争取到了低息贷款,修建了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邓小平听后称赞不已:“利用国际低息贷款,这个办法好。我们的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不够!”
项南明白邓小平的这番话是针对社会上的传言“开放过头了,要收了”说的,他感到心里有底了。
邓小平又问项南:“你们厦门的机场为什么要叫‘国际机场’呢?”
项南回答说:“搞经济特区,就应当与海外建立联系,叫‘国际机场’有利于对外开放。不但要让人家飞进来,还要能飞出去,不但要与东南亚建立联系,还要与日本、美国通航,将来还可以飞台湾,飞美国,只有飞出去才能打开局面。”
邓小平十分赞赏项南的观点,他当即拍板说:“就是应当飞出去嘛,就用‘国际机场’这个名字!”
随后邓小平一行人乘“鹭江”号游艇游览鼓浪屿,王震上船后,主动让出了自己的位置,要项南坐在邓小平的旁边,项南本想推辞,王震却笑着说:“是我向小平同志汇报工作,还是你向他汇报工作?小平同志耳朵背,你应该坐过去。”
项南便坐到邓小平旁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厦门市地图,向他汇报了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的设想。邓小平听后问王震:“王胡子,你说行不行?”
王震说:“我完全同意。”
邓小平也肯定地说:“我看可以,这没得啥子问题嘛!等我回北京后,跟第一线的同志们一起研究。”
项南又说:“现在台胞到大陆,都不是直来直去,而要从香港或日本绕道来,这太麻烦了。如果把厦门的特区变成自由港,这对海峡两岸人民的交往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邓小平听后问项南:“自由港实行哪些政策?”
项南回答说:“可以参考香港,一是货物自由进出,二是人员自由往来,三是货币自由兑换。”
邓小平听后想了一会,最后缓缓地说:“前两条还可以,后一条不容易,但没关系,在这个没解决前,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2月9日,邓小平来到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大楼参观,厦门市市长邹尔均让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房四宝,请他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邓小平欣然同意,他握笔沉思片刻,便俯身泼墨挥毫,写下了1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2月24日,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和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谈话时说:“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就会来投资。我看这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
1984年5月,中央正式决定,厦门经济特区将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全岛。从此以后,有关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流言蜚语,顷刻间涤荡得烟消云散,邓小平对此居功至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