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开 湖北恩施山村迎来新产业

油菜花开 湖北恩施山村迎来新产业

00:00
06:33

背倚绝壁,面朝深峡,山峡之间的坡地上,上千亩油菜开成一片花海,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慕名而来的游客进入村庄和农田,踏入春天的画卷之中。

3月22日,湖北恩施,武陵山中的村庄田凤坪村,来自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多个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在这里举行“油菜+”乡村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据悉,多年来,油料所科研人员对口帮扶田凤坪村,多位科研人员先后驻村帮扶,为这个深山里的村庄,打造油菜产业。如今,村里的油菜花海、菜籽油等,已经形成产业链条,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庄,也变成了春日里的打卡地。

绝壁花海,在山村里打造美景产业

数百米高的笔直峭壁,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峭壁下层层叠叠的梯田,渐渐从绿色变成金黄,遍野的油菜花,刚刚进入盛花季节,三三两两的民居,点缀在花海中,深绿的竹丛把油菜映衬得越发金黄。

田凤坪村有两千多亩山地,几乎都是梯田和坡地,过去多以种植玉米为主。近年来,来自油料所的多位科研人员,先后在村里驻村帮扶,担任第一书记,为村里引进适宜当地的油菜品种,种植油菜,打造油菜产业。如今,村里的山地,大都种植油菜,与秋季的高粱连作,成为武陵山中一处独特的景观,也成为村里的新产业。

田凤坪所在的恩施州,是传统的南方油菜种植区,与观摩会同步举行的“油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推进会上,记者获悉,近十年来,恩施州油菜平均种植面积75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14.6%,占油料面积的77.9%。得益于科技攻关的成果和科研人员的推广、帮扶等,当地平均单产已达到135.31公斤,总产量9.84万吨,油菜综合总产值突破15亿元,油菜产业快速发展。

提质增效,油菜的新质生产力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油菜的习惯,武陵、秦巴山区等地尤其如此,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习惯。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油菜品种、种植技术、农机装备等不断发展,油菜产量不断提高,功能也越来越多样,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油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负责人梅德圣介绍,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是典型山地油菜生产区域,油菜生产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受地形地貌、交通、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发展水平滞后,缺乏适宜的高产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和高效的开发模式,生产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成为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瓶颈,亟须突破。

“油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是为解决山地油菜品种、种植、加工技术、产业链条建设等系列问题,梅德圣介绍,项目组以油菜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为基础,集成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技术,结合当地地理、人文和科技优势,推广“油菜+”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油菜+”经济,发展油菜花农旅融合产业,亩增效千元以上,油菜“油蔬两用”技术亩增收500元以上,“我们还开发了油菜花粉、油菜硒片等新产品,经济效益更是可观,对促进山区油菜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利用,传统作物的新功能

油菜功能多样,浑身是宝,菜薹可以吃,花粉是优质的保健食品,菜花可以打造景观,发展农旅产业,菜籽油则是健康的食用油。

在距田凤坪80公里外恩施市斑竹园村,以油菜薹为主要产品打造的新产业,正在改变着这个村庄。该村的油菜薹产业同样由油料所科研人员帮扶建设,梅德圣介绍,在斑竹园村,科研团队通过应用项目集成的品种和技术集成模式,引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团队育成的富硒油菜薹新品种硒滋圆2号,打造了千亩油菜薹生产基地,目前,生产的油菜薹远销广州、厦门、成都和武汉等地。

“油菜本身有富集硒元素的功能,在非富硒土壤中也可种出富硒油菜,而恩施正是我国知名富硒带,这里种植富硒油菜,效果更好,”梅德圣介绍。据悉,斑竹园村的富硒油菜薹,每年可以采摘半年以上,为村民增收百万元以上呢。

油菜生长季不到半年,在南方,可以和多种作物轮作,梅德圣介绍,团队进行了周年高值高效生产的示范推广,如在恩施建始县,采用大地199等高产高油油蔬两用新品种, 进行“一菜两用”多功能开发模式示范应用,实现了油菜与高粱、玉米、大豆、烟叶等多种作物周年高值高效生产,全县油菜生产新增经济效益2400多万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