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监控管网“健康”,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管网漏损率持续下降

精准监控管网“健康”,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管网漏损率持续下降

00:00
06:53

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开始之日。今年3月份,《北京市节水条例》实施一周年。近年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建立了以独立计量区、卫星探漏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与人工探漏互为补充的漏损管理体系,主动检出管网破损隐患处数提升17%,实现年均节水量近1900万立方米。截至2023年,自来水集团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8.79%,已实现连续十余年下降。

卫星+人工,精准监控供水管网“健康”

当天上午,自来水集团海淀营销分公司走进学院路18号院开展节水、护水宣传活动。

“卫星为供水管网‘拍片’‘体检’,千里之外的卫星从太空‘扫一眼’,就能快速找到地下供水管网的漏损位置。”自来水集团副总工程师刘阔说。

供水管网漏点往往“细水长流”,传统的人工检漏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对供水管线逐一进行“盲检”,难度较大。卫星探漏利用长波段雷达卫星为目标区域拍一张“照片”,通过算法模型,分析不同地点土壤水含量,就能解译出供水管网疑似漏水点范围,一般可以发现管网中微小的渗漏。

据刘阔介绍,自来水集团2018年引入卫星探漏技术后,持续开展卫星探漏现场核查,逐步实现了由以人工检漏为主的传统方式向基于数据分析的现代化方式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卫星探漏虽然能快速发现管网漏损情况,但还需要人工到现场进一步排查核实。因此,自来水集团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人工听漏方式。当卫星探测扫描分析后,工作人员根据卫星扫描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划定的范围,携带听漏设备前往现场检测,最终确定漏点的准确位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听漏设备也在迭代更新,由最初的铁钎、听音杆、电子听音杆到听漏仪,检漏准确率更高。目前,集团听漏设备主要是听漏仪。工作人员戴上耳机,将听漏仪贴向地面,每迈一步便挪动一次听漏仪的位置,就这样一步步为管线“诊脉”。如果供水管网有漏损,耳机里便能传出异常的声响,经专业技术人员“会诊”,最终确定的漏点位置误差不超过1米。

独立计量区全天候监测

活动现场不远处,两名技术人员用锥桶围出一个方形区域,拉开井盖。“这里就是学院路18号小区DMA 所在地。大的设备是流量计,用来记录居民用水数据,小的是远程传输设备,流量计上的数值不断跳动,实时显示着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

DMA是将供水管线分割成单独计量的供水区域,在小区进水口安装流量计量设备,实时监测小区用水情况。居民用水量一般在早、中、晚时段较大,凌晨2点至4点几乎没有用水。通过最小夜间流量和总分表水量对比分析,可以快速发现、快速定位管网漏损隐患,并通过及时修复漏损,有效减少水资源流失。

自来水集团管网管理分公司漏失控制科科长佟怿维介绍,2023年7月,通过DMA发现了朝阳区劲松三区管线破损。小区夜间最小流量突然发生变化,由前期4立方米/小时的正常水平突增至约23立方米/小时,增幅近6倍。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利用漏失监测记录仪与人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并修复1处直径150毫米管线破损,修复后夜间最小流量值回落至正常水平。

刘阔介绍说:“DMA作为控制管网漏损的重要手段,自2012年起,集团逐步推进DMA建设。目前集团累计建成3400余个DMA,已初步形成规模效益,其应用规模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前列,未来将实现所有小区全覆盖。”

智能远传水表覆盖率达70%以上

智能远传水表是水量计量的最终端,也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智能远传水表基于新一代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传输,具备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储、通信等功能。

学院路18号院共有15栋居民楼、用户1500余户。前不久,自来水集团为该小区统一安装了智能远传水表,用水数据定时传送至集团营销系统中,自动完成出账。智能远传水表实现了“查表不入户”,用户通过“北京自来水”App、“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水费代扣等方式,实现“缴费不出门”。

截至目前,已累计安装智能远传水表430余万支,覆盖率达70%以上。此外,去年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上线了通过支付宝为居民代扣水费的服务,已有12万余户居民尝鲜体验。

今年,自来水集团还将更换90万支智能远传水表,预计到“十四五”末,集团供水范围内将基本实现智能远传水表全覆盖。

此外,自来水集团还将通过加快管网更新改造、持续优化供水运行调度、完善分区压力控制等方式,不断减少管网破损,力争实现“十四五”末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的目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