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逐字稿
上两讲,我讲了休谟的认识论。这两讲,我给你讲法国哲学家卢梭。
卢梭(1712-1778)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30岁前,在日内瓦和法国外省,他沦落市井,一事无成,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混混。30到50岁,在巴黎,他从事创作,37岁一举成名,成为欧洲的大名人。50到58岁,他遭到政治迫害,辗转瑞士、英国、法国各地流亡。58岁以后,回巴黎,直到66岁去世,他离群索居,在孤独中度过晚年。
在近代哲学史上,卢梭是一个很特别的哲学家。他没有读过几本哲学书,对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的哲学家们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都完全不感兴趣,也几乎没有发表什么看法。他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体验,他自己说:“我不从高深的哲学原理中推出人生真理,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发现,那是自然用无法抹去的文字写下的。”他实际上不曾写过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他写的是教育学、政治学和文学的著作,在这三个领域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而从这新的方向中,人们辨别出了一种新的哲学,就是对个性和自由的张扬。
在文学上,卢梭的《新爱洛依丝》是一部开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小说,他的自传《忏悔录》更加有名,诚实而生动地叙述了自己的生平,从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个性非常独特、情感极其细腻的人。在政治学上,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对西方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本书召唤来了法国大革命。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我都不展开讲了。我只讲他的教育思想,因为我觉得,在人们普遍为教育纠结的今天,他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特别大的启发。
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这本书形式上像一本小说,有一个虚构的学生,名叫爱弥儿,全书讲述了以第一人称出场的老师如何一步步培养这个学生,从出生到青年时代,卢梭用这个方式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就是生长
卢梭的思想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提倡回归自然,批判文明对人性的败坏。这个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提倡自然的教育。他说教育有三种,一是自然的教育,是自然所赋予的感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二是人的教育,是别人所传授的知识,三是事物的教育,是从所接触的事物获得的经验。在一个学生身上,如果这三种教育是一致的,所受的教育就是好的,如果是互相冲突的,所受的教育就是不好的。其中,自然的教育是根本的,三者的一致,就是其他二者要与之适合,知识和经验要顺应内在能力的生长。自然的教育进行得晚而且慢,如果人的教育进行得过早过快,就会打乱自然生长的节奏,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遭到摧残。
在《明日之学校》中,杜威把卢梭的教育原理概括为教育就是生长,是十分准确的。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强迫学生接受,而是要让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杜威由此进一步引伸说,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就是说,不可以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功利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价值,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实际上对社会也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把孩子当孩子
教育就是生长,而生长是有自然所规定的节奏的。因此,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儿童期尤其有其特别的价值。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成人当成人,把孩子当孩子。”
把孩子当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的儿童教育是野蛮的,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为了替孩子准备永远享受不到的所谓幸福,现在就受各种束缚,处在那么可怜的境地。卢梭责问家长们:童年的岁月稍纵即逝,你们自己回忆起来也十分依恋,为什么不让你们的孩子享受那短暂的时光,反而使它充满悲伤和痛苦?
把孩子当孩子,还要懂得孩子的特点,把孩子作为孩子来培养。现在的教育家们讨论的只是成人应该知道什么,全不问儿童能够学习什么。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把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强加给他们,那实在是最愚蠢的事情。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急于把孩子教育成大人,不断地骂他、夸他、对他讲道理,结果造就出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三、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我们总是听见家长们训斥孩子说,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在卢梭的时代想必也有许多这样的家长,所以他说:“我是否可以把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原则大胆地提出来呢?这个原则就是:不但不要爱惜时间,而且要浪费时间。”他为他的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你说你怕孩子虚度了年华,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跑跳玩耍不算什么吗?他一生再也不会这样忙碌了。“快乐的儿童享受了时间而不做时间的奴隶,不懂得时间的价值却最好地利用了时间。”
卢梭说,正是在快乐的玩耍中,孩子锻炼了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只要他玩得高兴而不出什么毛病,就让他玩好了。你认为儿童的动作好像没有什么目的,其实是智力发展的积极原因。同时,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他目前在学习上能否取得进步,是无关紧要的。相反,如果非要他学这个学那个,就会使他感到束缚、愤恨和烦恼,挫伤了内在生长的力量。
四、不要对孩子讲大道理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对孩子讲大道理。卢梭认为这是最坏的方式,他反复强调,绝对不要对孩子讲一番他们听不懂的话,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在任何事情上,教育的方式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
大人们对孩子讲大道理,卢梭举出了两种情形。一种是为了让孩子赞成他不喜欢的事情,就大讲这个事情多么重要之类的道理,这只会使他觉得道理是令人讨厌的东西,使他还不能明白道理的心灵从小就对道理表示怀疑。另一种是让孩子去注意与他毫无关系的问题,比如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得到什么利益,别人会对他多么尊敬,这些话对于根本不考虑未来的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是丝毫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在我们今天,这两种情形也是最为常见的。
对孩子讲他根本听不懂的话,在他的头脑里填塞一些他无法理解的词儿,不但无用,而且极其有害。他没有接受你讲的道理,却学会了你讲大道理的方式,养成了种种坏习惯,比如凡事爱争辩,喜欢玩弄词眼,自以为高明,等等。
卢梭指出,按照自然生长的次序,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性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最难于发展,也发展得最迟。因此,在其他官能尚未发展好的年龄,刻意用理性去教育孩子,事事讲一番道理,再没有比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傻的了。单凭理性,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很少能够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
五、教育的目的是生活和做人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得好不好,最后就看生活得好不好,做人好不好。教育的目的,只在生活和做人。“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他不是文官,不是武人,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他懂得怎样做人,能够自己争取幸福,承受苦难,他就是一个受了良好教育的人。
现在的学校里什么都教,唯独不教如何做人,教出的学生外表很机灵,却没有判断能力,能说在任何地方都用不着的语言,却不会说自己的想法,被训练成了通晓许多无用东西的饱学之士,品行遭到败坏,健康受到损害,思维变得呆滞。当这个满腹学问但身心都脆弱的学生投入社会的时候,就暴露了他的愚昧、傲慢和种种恶习,于是大家对人类的境况感到悲哀。卢梭说:“你们搞错了,这个人是照我们奇异的想法培养起来的,自然的人不是这个样子的。”
教育的目的是生活和做人,不是身份、地位和职业。卢梭说,你培养一个人适应某一种社会地位,就使他对其余的一切地位无法适应了。如果命运同你开玩笑,则你除了使他变成一个很可怜的人以外,是得不到别的结果的。一个贵族已经变成了乞丐,穷愁潦倒之中还在夸他的出身,这岂不可笑之至?相反,如果你培养出来的人能够不靠身份生活,在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仍然泰然自若,他就从贵族的地位上升到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取得的人的地位。
卢梭的教育思想,根本原理是教育就是生长,按照这个原理,就要把孩子当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教育的目的是生活和做人。卢梭讲的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值得老师和家长们深思。
这一讲,我讲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下两讲,我给讲你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思想。
小时候住平房,家家喂着鸡鸭,有的家还有大鹅,放学后就去拔菜,叫猪毛菜,青青叶子像小小的圆棍。这得五年级开始,放学后一个人到野地里去带着篮子,得走7.8里路,近处都没有了,在地里专心拔菜有时抬头看一条青花蛇爬向远处,不敢吭声。暑假就去更远的地方这得有十几里路里,我就跟着一个姐姐一起去,带着篮子带着麻袋,不会骑车子。一早就出门了,回来我们扛着麻袋,走走停停,休息的时候坐在地上那个姐姐说,我一抬脚就到家了,说着抬起双脚。那时候也不知道说累,顶着大太阳。也是那个段日子锻炼了我毅力。这个韧性也是小时候锻炼出来。而且从来不知道这是苦。好像自然的事。我也有同学不干的,也有同学比我干的多的。
东巷HK 回复 @远树树: 这叫附近的消失,社会学家项飚有深入的研究
卢梭《爱弥儿》,教育 就是 生长,把孩子当孩子,享受(浪费)时间,不要妄图用理性去规划孩子,教育的目的是生活和做人!
小时候不着家,喜欢找同学做游戏,玩的尽兴,不太知道学习这件事。回家晚了,总免不了娘责备。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卢梭的教育理念真是惊世骇俗,放在当今也是那么超前,何况是在17~18世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