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控制的孩子
为了出版一本家庭教育的书,出版社的编辑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精神科去做调研,六院是治疗精神疾病最权威的医院,据说现在得精神疾病的年龄整体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所以去跟一线的医生大体了解一下情况是编辑职责所在。
医生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因为患者一个接着一个,根本没有闲暇时间,编辑提前到达,除了跟医生沟通,也想要了解一下医院的具体情况,这一去调查,可真是涨了见识了。就连一个挂号大厅都在时刻上演着足够人得上抑郁症的戏码,家长带着孩子看病的非常多,而孩子的年龄大多都应该初高中,因为这些孩子都长相稚嫩、又身高很高,但是被妈妈数落的样子看着可真是让人揪心。
一个妈妈离孩子很远就在嚷嚷着,我不是让你坐在那儿等我吗?你站起来干嘛?这句话让你听起来一定会以为这孩子是不是腿有什么毛病,否则在同一个地方站着和坐着能有多大区别?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那个女孩比妈妈都要高出半个头来,接下来就是妈妈更多的数落:你别总是去捋你那头发,它招惹你了吗;背挺直了,整天弓着腰,跟个小老太太似的;跟你说别穿这条裤子了,这都短成什么样了;你舔嘴唇干嘛?是不是上火了,还是渴了,出门的时候我让你带一杯水,非说不渴,带着水杯麻烦,现在怎么办?是先看病还是先买水去?孩子说不渴,妈妈马上接话,不渴才怪呢,我都渴了,不渴你舔嘴唇干嘛?吧啦吧啦一大堆输出。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妈妈却一直在责备和唠叨,可以想象,在外面尚且如此,在家的时候,孩子该经受怎样的折磨,捋头发怎么了?捋头发能让我变美,穿短裤子怎么了?穿短裤子显腿长,我就不想出门带水杯,宁可渴死也不想带那么麻烦的东西,这都算什么大事儿啊,至于反复在孩子耳朵边上不停地叨咕吗?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家长是特殊情况,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在精神科医院是个普遍现象,编辑看了好久,这种情况太多了,总结一下就是家长主要输出的语句多半是,我都说了怎么怎么样,你又为什么就不怎么怎么样,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时,都会迎来一句指导,每一个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动作都会被数落,而且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情。
果真不出所料,神经科医生也承认,自己最不喜欢搭理的就是这些年轻抑郁症患者,为什么?因为真正得病的并不是孩子们,而是那些时刻都在指导孩子的家长,无论给孩子吃什么药,怎么进行心理辅导,身边的家长不变,孩子的病是怎么都治不好的。甚至医生经常会听见家长这样的话,:“你还抑郁?你有什么好抑郁的?我都没抑郁,全家整天都围着你转,我看就是把你照顾得太好了。”这种窒息感真是可怕,如果孩子是个有主意的、会反抗的,能跟家长做对的,可能情况还要好很多,关键是得病的基本上都是不说话、不反驳,但是还心思细腻、会走心的。
可能大家都跟我有同一个疑问,既然问题出在家长,那医生主要应该针对家长进行教育,只要让家长放下停止这种无休止的唠叨,孩子不就好起来了吗?这我们可就小看了这些家长的能力了,凡是这种控制欲极强的家长,他们的思想也都很固执,人也厉害,他们习惯于孩子的隐忍和顺从,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医生一旦提出是他们的问题,他们不但不承认和改正,反而去找医生的麻烦,顶撞、谩骂不说,还去投诉、去告状,他们觉得医生不好好给孩子看病,反而找家长的毛病,有失医德。医生们为了减少这种麻烦,也就不再会强烈指出问题,只是温和地提出建议,这样家长能够接受的就更少了。
这让我想起来有一次在超市碰到一个妈妈带孩子买零食,看样子是孩子考了满分,家长给予的奖励,开始时还很开心和谐,毕竟成绩考好了嘛。后来慢慢画风就变了,孩子要拿薯片,妈妈说那些油炸食品都是垃圾,不能吃;孩子又去挑选蛋糕和面包,妈妈说别吃那么多甜食,对脑子不好;孩子又在零食区逛了半天,拿起这个妈妈说不行,拿起那个妈妈也说不行,孩子慢慢从开始进入超市时的兴奋,变成了小心翼翼,拿起任何东西都要用畏惧的眼神去看妈妈,很多时候不用妈妈说话,一个眼刀子飞来就知道这个不行。这时候妈妈还在不停地埋怨,选个零食选这么久,男孩子不能这么犹犹豫豫的,这让孩子更加慌张了,最后他走到装酸奶的冰柜面前,拿了两排原味酸奶放到推车里,这次他都没有挣得妈妈的同意,可能是因为他就知道妈妈会同意,因为每次到了最后只有酸奶是妈妈觉得健康,可以买的,看那样子,孩子平时应该不缺酸奶喝。
看着那个孩子的可怜样子,我特别想偷着给他买一袋薯片,然后找个妈妈看不见的地方让他快速吃完,可是这个想法也只能是个想法而已,我不可能付诸行动。我觉得我就像是精神科的医生,特别想要帮助孩子,也希望孩子能恢复健康,可是只要孩子身后站着的依旧是那个不变的父母,孩子怎么也治不好。垃圾堆本来就招苍蝇,杀死苍蝇没有用,只要垃圾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苍蝇飞过来。
回过头来想想,我所做的事情反而是在抓孩子抑郁的源头,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改变孩子并不难,只要家长改变了,孩子自然就改变了,只是改变家长又是个多么难的事情啊!我很庆幸,我自己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其实帮到家长就是帮到一个家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