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社会调查实务指南》团体标准在成都发布

《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社会调查实务指南》团体标准在成都发布

00:00
04:37

当下,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3月19日,全国首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社会调查实务指南》团体标准在成都正式发布。该标准于2022年立项,历时两年完成,为未成年人司法工作提供科学的社会调查指引。

据悉,该《指南》是在成都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由成都市社会组织社区和社工人才服务中心、市社会工作协会联合成都市人民检察院、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成都市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联合会联合发布。

现场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这背后是否与其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未成年人犯罪后,司法机关、社会应如何对待?成都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副主任李东表示,公众对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持谨慎态度,从少年司法领域来看,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除了惩戒之外,还有教育、挽救、感化的原则。

记者查询到,在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首次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此外,对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调查报告,可以作为法庭教育和量刑的参考。因此,社会调查是司法机关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所必须开展的一项调查。

据四川师范大学少年司法研究与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全亮介绍,近年来,社会调查制度推广并不理想,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操作不统一与不规范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以及司法资源不足等问题,司法机关在进行社会调查时会存在一定缺陷,无法从多维度、深层次去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原因。从2005年开始,成都社工机构就开始接受司法机关的委托,对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

李东表示,司法社工机构是比较专业的力量,有心理咨询等相关资质,在开展社会调查时,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其家庭背景、成长履历、学校情况、社区环境、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调查收集,同时也会找涉案未成年人谈话,通过访谈、观察、测评等形式,对孩子的认错、认罪态度给出比较专业的判断。

此外,社会调查报告还会分析该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如沉迷网络、家长未尽职责、交友不慎等等,并针对出具体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回归社会的有利/不利因素”“有无再犯罪风险”等方面给出分析意见。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可将调查结论作为参考,结合案件事实、情节和社会调查情况,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作出起诉、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从更深层次讲,社会调查也是大众了解未成年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了解孩子,才能够更有力地改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健全完善相关监管机制;从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入手,推动社会治理,降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检察机关在依法办案的同时,不断加强综合履职,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竭尽全力避免孩子走向歧途。”

《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社会调查实务指南》

红星新闻记者 章玲 实习生 曾令沛 摄影报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