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孙女上学,老师问:你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看天气预报的

袁隆平孙女上学,老师问:你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看天气预报的

00:00
12:00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共有三个孙女,有趣的是,她们的名字都跟气象有关,分别叫友晴、友清、友明。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孙女们在懵懂稚嫩的时候,对爷爷的职业产生了误解。在学校读书时,她们曾经天真的告诉老师同学:“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那么,袁隆平先生到底为何会给孙女起这样的名字呢?

一个“想让大家都吃饱”的人

在讲述这三个名字的含义前,先让我们看一看袁隆平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多年来,外界从不吝惜对他的称赞,人们也在他身上赋予了一层又一层的光环,比如“杂交水稻之父”,又比如“国之脊梁”、“国士无双”......

这些响亮的名号当然都是实至名归的,但是对于袁隆平本人而言,赞誉与名声并非他所刻意追求的。

回首袁隆平的少年时期,那时候的他心中只有一份质朴但并不简单的初心,那就是“让大家都能吃饱”。

袁隆平降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内有时局动荡,外则有以日寇为代表的侵略大军虎视眈眈,以致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童年,对于袁隆平先生而言也是十分惨痛的。为了在乱世保全性命,年幼的他跟随着家人东奔西走,见多了饥肠辘辘的流民。

也是在目睹这样的惨状后,善良的他在心中自然而然生出了这样一个宏伟的愿景——“我要让全天下的同胞都有饭吃。”

为了让梦想实现,自小在教会学校读书的袁先生从19岁那年便毅然转而学习农学。

不过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四年后学有所成走出象牙塔的袁隆平,无论是资历还是学术积累都尚显不足,还达不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水平。

但他并不气馁,也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另辟蹊径,选择去一所农校任教。

这样他就可以一边养活自己,一边继续学术钻研,同时还能因材施教,为国家栽培更多的对农学有兴趣的年轻学子。

怀抱着这样“一举三得”的期盼,袁隆平在农校一待又是十年。

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渐渐步入中年,岁月除了在他的鬓边加上了依稀可见的白发,更让他的知识与经验得到了深厚的充实与沉淀。

不过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下定决心去钻研杂交水稻技术,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我国面临比较严峻的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粮食产量大规模缩减。

袁隆平这才亲身体验到了饥饿的滋味,这份经历也让他对于“靠天吃饭”的广大农民有了更深切的悲悯与同情。

多年后,袁隆平曾经心有余悸的回忆起当时饿肚子的时光。他说:“那时候身体没劲,腿上发软,身体没能量,晚上睡都睡不着”。

这样的感受,让袁隆平深深体悟到了书本里传唱千年的“民以食为天”是怎样的厚重。

于是在1964年,他便迫不及待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农学才俊,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发工作,并且把自己的下半生全部奉献到了这项伟大的事业里。

一份“禾下乘风凉”的构想

袁隆平先生曾经兴致勃勃的向大家讲述他做过的一个美梦--梦中是一个炎炎夏日,水稻竟然长得犹如高粱那么高大,向大地垂下浓浓的荫蔽,他和朋友们就坐在禾苗下面乘凉闲话,惬意消暑......

虽然就现实来看,水稻暂时不可能长得那么高,更不可能高到能像树木一样供人乘凉。

但是对于在小农社会中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而言,这份“禾下乘风凉”的画卷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让人怦然心动呀。

或许也是为了无限接近于这样的构想,所以袁隆平先生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格外强调“高产”。

一般的杂交水稻亩产能够达到三百公斤,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了,但是袁先生并不满足于此。

他近乎苛刻的逼迫自己,不断攻克难关,持续提升产量上限。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的手里,杂交水稻的产量逐渐提升到了五百公斤,七百公斤 甚至八百公斤,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超级杂交水稻。

人们惊叹于这样日新月异的成果,但却鲜少有人知道,这辉煌的数据背后,是袁隆平用上千个不同品种得水稻进行了至少万次实验才换来的。

全世界的专家们都不得不对袁隆平俯首拜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场国际水稻研讨会上,第一次有人对袁隆平先生喊出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他不好意思的摆手摇头,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也唯有他能当得起这样的盛誉。

然而,袁隆平哪会在乎这些呢?开完会之后,他又一头扎进了乡村田埂之间,仿佛一位最朴实的老农民,每天与土地和农作物打着交道。

身边的同事,学生都劝他说“袁老,您年纪大了,不要再亲自下田了,坐镇指挥一下也就行了。”

袁隆平却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他略带诙谐的回答道:“办公室里的电脑可种不出水稻呀。”

每一个中国农民都知道,土地最是公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也没有人比袁隆平更明白。在这样的求索之下,又过了十多年,一个全新的成果出现在了世人面前——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在取得这项成就的同一年,袁隆平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科院院士,这时候的他已经65岁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已经到了退休回家安享晚年的时候,但是袁隆平却还是壮心不已,拒绝躺平。

他想要在有生之年,让超级水稻的产量再上一个台阶,让中国人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

有志者事竟成,时间来到2011年,已经81岁的袁隆平得到了期待半辈子的好消息--他的杂交水稻产量达到900公斤每亩,再度刷新了记录。

然而,这样的结果依然没能让袁隆平心满意足,八年后,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他坚定的告诉大家“超级水稻亩产量要向1200公斤持续冲刺!”

令人惋惜的是,袁老先生终究没能在生前看到这副盛景。2021年,袁隆平先生病逝于长沙,享年91岁。

但我们相信,一代又一代的农学工作者会继承他的遗志,那副“禾下乘凉”的美好画卷也必将成为现实。

袁隆平先生个人的故事暂时讲完了,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看看他的三个孙女的名字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

三个名字,蕴藏无言大爱

袁隆平先生虽然几乎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农田,但他对家人的爱也是同样深挚浓烈。这一点,从三个孙女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他的大孙女叫袁友晴,二孙女叫袁友清,小名大米;三孙女叫袁友明,小名小米。这三个大名、两个小名都是袁隆平亲自起的,它们无不跟气象和农业有关。

从这些有趣又可爱的名字里,不难看出袁老先生的确把整个中国农业的重担挑在肩头,并且刻写进了整个家族的传承之中。

有趣的是,三个孙女在幼小的时候尚未能领会到爷爷的这份无言大爱。

她们想当然的以为自己的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要不怎么会起名的时候也脱不开晴天下雨、大米小米?

直到后来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一篇关于爷爷的课文,孙女们才知道,原来平时很少回家的爷爷是一位如此伟大的人,还在做着如此伟大的事。

其实,虽然袁隆平忙于工作,跟孙女们相处的时间不如别人家的老人那么多,但老人骨子里的“隔代亲”,却是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无法“免俗”的。

根据友晴她们三个小姑娘的回忆来看,只要回到了家里跟孙女相处起来,袁隆平先生也会变得像一个可爱的老小孩。

他会和蔼可亲的给孩子们讲故事,也会在家里藏好零食,逗孙女们自己去找来吃。

不过宠爱却又绝不等同于溺爱,哪怕是对女孩子,袁老先生也并不娇惯。

即使他已经成就斐然,身家不凡,但他还是一直要求儿女孙辈们,做人做事都不要搞特殊化,这一辈子要“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事”,才不算白活。

有了爷爷的言传身教,三个女孩现在的言谈举止都是落落大方,平易近人。她们留着简单的短发,看上去丝毫不觉张扬,但腹有诗书的气韵却早已经显露无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袁隆平先生对后背的家风教育,就如同他种植出的超级水稻一样饱满和成功。

结语

金庸曾经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纵观袁隆平先生的一生,可谓是俯仰无愧,斯人虽逝,堪称是一位为了百姓谋求福祉的“侠之大者”。

不知不觉间,他也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那丰盈仓廪的稻谷,却会永远记录着他一生的伟大功勋,留给每一位中华儿女怀念瞻仰。

关于袁隆平先生的感人事迹,您还知道哪些呢?欢迎留言分享。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