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吕震宙走红。她在学校官网教师个人主页上,将自己开始指导研究生到2022年9月,所有学生的毕业年份、姓名、就业去向一一公布,并列出就业情况表。表格显示,吕震宙从2003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45人和硕士生54人,毕业的研究生绝大部分在国企和高校就业。其中,博士研究生已经有多位评上教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则多数前往科研单位工作。
“先晒学生,后晒论文”,个人简介不走寻常路的吕震宙,一夜之间火爆全网。说是网友热捧,其实不过是契合了公众关于“好教师”的朴素想象。在古典意象中,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乃是一个“师者”的终极追求与最高赞誉。而在现代社会,“高校体系”的深度细分与科研驱动,则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为人师者”的理想图景。对于论文、成果与职称的追求,成为了对大学教师主导性的评价因子。在此语境下,吕震宙教授的特立独行,颇有些复古意味。
的确,吕震宙教授是全能型人才,不唯论文、项目,但其科研成果,同样成就斐然。与此同时,她还多次获评“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十佳优秀研究生导师”,可说是两个赛道都游刃有余。而她的故事,也以雄辩的证据,驳斥了那种“教学与科研两难全”的论调。或许,这并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更多是愿不愿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无可奈何的“二选一”,而更多还是“功到自然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吕震宙教授的出圈,满满的是殷殷期待的回响。
师生关系的疏离乃至是断链,在现代大学里屡见不鲜。在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成了难得见一面的“陌路人”。越是如此,就越是凸显吕震宙的“坚守”。她不仅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最高荣誉”,更是将自己的学生们一一指名道姓、公布去向。其字里行间,是如数家珍的熟悉,其情不自禁的自豪。这仿佛就是父母在跟外人“炫耀”自己的孩子。师道首先是育人之道,对于学生们的感情与用心,理应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是很遗憾,常识蒙尘,正路崎岖。
很显然,吕震宙教授对教学的亲力亲为、对学生的关怀备至,绝不仅是发乎于心的职业热情,更是基于对行业生态的某种下意识的警惕与拒绝。在个人网页上,吕震宙专门写下一段话:“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如此直言快语,这般开诚布公,不啻为是对“师生关系异化”乱象鞭辟入里地揭披。
在大学导师“老板化”、研究生“打工化”的大背景下,吕震宙教授的职业生涯与行事风骨,愈显坦荡而灿烂。优秀的大脑需要彼此碰撞、相互启发,那些真正把学生当作“可塑之才”和“后辈精英”投入心血、悉心教导的大学教师们,大概率也会企及新的学术高度。所谓教学相长、所谓相辅相成,概莫如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