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闻发布会3月18日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2023年,通州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超六成;优良天数267天,较2013年增加100多天。
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超六成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表示,绿色成为城市副中心发展最鲜明的底色。2023年,通州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超六成;SO₂ 年均浓度多年稳定在个位数水平,NO₂和PM10年均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标。优良天数267天,较2013年增加100多天;重污染天5天,较2013年减少76天,蓝天含金量明显提升,蓝天常在、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大运河畔铺展开来。
2023年,通州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均达到Ⅳ类及以上,其中4个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实现通航,运潮减河、温榆河等上榜“北京市优美河湖”,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背景。
城市绿心成为土壤生态修复典范。通过“生态阻隔、生态恢复、绿色评估”等,用生态的方法实现生态修复,曾经的东方化工厂原址如今已成为副中心最大绿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高。通州区自然岸线保有率增长量连续两年全市最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3.7%,在平原地区中首个获批“国家森林城市”。
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等相继完工
十年来,通州区累计完成4000余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在远郊区中率先实现基本无燃煤锅炉;完成5000余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完成近17万户民用散煤的清洁能源替代,“一微克”行动不断取得实效;“通州堰”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等相继完工,累计完成53条段、264公里黑臭水体和194条小微水体整治,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4.5%,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通州区与廊坊市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开展移动源联合联动执法,共享超标车辆信息。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北京积极承建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于1月22日正式启动,指导北京绿色交易所做好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更好发挥动员全社会参与碳减排的积极作用。
通州区积极申报并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构建气候投融资“1+6”政策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等试点。围绕夯实“无废基础”、创建“无废细胞”等方面,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的通州路径。
通州区先后与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签订“通武廊”系列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协议,不断健全完善空气质量会商研判、重污染应急联动、水环境联保联治、突发水污染环境事件联防联控等机制。共同保护潮白河水质,燕郊、三河6座污水处理厂执行北京市地方标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