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如何影响个人的生活决策丨人间世译文

“心斋”如何影响个人的生活决策丨人间世译文

00:00
06:50

《庄子·人间世》其四译文


几日后,颜回又来拜见孔子,汇报自己研习心斋之道的学习体会。他说:“学生未领受‘心斋’之道时,这世间实实在在有一个颜回存在,可是进入心斋的状态之后,竟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做到这样,可以算是进入虚净澄明的境界了吗?”


颜回修道后的状态,已经达到《齐物论》中南郭子綦“吾丧我”的境界了,因此,孔子这次终于没有再摇头,而是欣慰地赞许了颜回,他说:“你达到心斋的要求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该如何应付卫王了。卫国是个名利场,你见到卫王之后,千万不要以功成名就为目标,而要见机行事,聊得投机,就多说两句,话不投机,就赶紧告退。总而言之,就是四个字——‘无门无毒’。”


什么是“无门无毒”呢,这句话是对颜回一开始向孔子辞行时所说的“医门多疾”的一个对照回应。颜回以医生自比,把卫国看作病人最多的地方,企图去匡正卫王的言行,这在庄子看来就是在求取虚名、不自量力。因此,他借孔子之口提出了“无门无毒”四个字,就是希望颜回不要打着医生的名号,动辄拿出医者仁心的做派,更不要把自己的主张当作医治卫国的良药。你能医病,医不了命,甚至还有可能丢了自己的小命。因此,孔子说:“不自恃为治国救民的医生,将你的心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地,让君王明白,你是万不得已才开口的,能做到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


接下来,孔子又言近旨远地感慨了一番。他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不走路容易,走过路过而不着痕迹却难。同样的道理,我们活在这世间,旁人和社会的压力有时使我们不得不戴上面具伪装、违背自己的内心,表面上假装听命于人,这种作假倒还容易。可是天道却不可欺,天性也很难隐藏,因此,只要顺应自然的法则就很难去伪装。只听过有翅膀的可以飞,没听过没翅膀的也可以飞;只听过有智慧的人可以了解万物,没听过没智慧的人可以了解万物。”后面这两句话都是在解释“为天使难以伪”,有翅膀才能飞翔,有智慧的人才能了解万物,这是自然规律。


孔子接着说:“我们睁开眼,总是看到一个纷争的世界,何不闭上眼,用心去观照那虚空之处?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境因为澄明而发出淡淡的白光,这就叫‘虚室生白’,吉祥和福祉正是聚集于此。如果你无法做到心如止水,整日游思浮想,就会陷入一种‘坐驰’的状态,就是身未动、心已远,心猿意马、浮想联翩。若想修道,就不能‘坐驰’,而要‘坐忘’,即眼睛不要向外看、耳朵也不要向外听,让五官都循着自然之气进入内心的虚空之处,向内观照,不要起心动念。若能达到这种忘我的境界,那么鬼神都要来依附,更何况是人呢?


这种坐忘的境界,正是‘道’之所在,是万物化生的法则,是上古先贤禹和舜治理天下的关键,也是更加远古时期的伏羲氏和燧人氏能建成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的御世原则。我等平庸之辈,不是更该时时斋心、养气,以求达到‘虚室生白’的空明境界吗?”原文中的“散焉者”,就是“散人”,在这里是指平庸无用之人,后世文人雅士们常常以“散人”自谦,用作雅号。


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至于颜回后来到底有没有出仕卫国,庄子就没再交代了。但从历史上看,应该是没去,因为史料记载颜回终身未仕,也没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了,还惹得孔子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埋怨上天太过无情。


在这个故事里,卫君残暴,殃及国人,颜回自告奋勇想去整治卫国的乱政,救民于水火之中。对于他的一腔孤勇,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心斋”之法,就是要告诉准备侍奉暴君的人,想要君王认同自己的主张,首先要打扫好自己的内心,“入则鸣,不入则止”,既不要贪图虚名,也不要弄到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地步,重点是要保持内心的虚静,养护好自己的心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