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第四品解读】妙用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真空妙有”

【心经 第四品解读】妙用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真空妙有”

00:00
07:00

《心经》第四品妙用分解读


《妙用分》这一品经文非常凝练,主要讲了这个概念的深层含义。这其中讲到了很多佛教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要想了解,我们先要了解这些概念。那么这一品经文主要涉及的概念有五个:


第一个出现的概念就是五蕴,我们在第二品《色空分》中已经讲过了,五蕴分为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方面,人也好,世间万事万物也好,都是由这五蕴临时聚合而成的。


第二个概念是六根,就是我们常听说六根清净的这个六根。六根主要指的是我们的六种生理上的特征,我们通过六根去感受世界,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主要是指意识。用这六根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六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和六尘合起来,就是佛教中的十二处,也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


第三个概念是十八界。刚才我们说六根是从生理感受层面上认识世界的;也说了六尘是从物理存在的层面上认识世界的。其实还有一个六识是识别的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从心理层面上认识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某个事物,心理上会给看到的事物加一个滤镜,那这个事物本身,和你看到的这个事物,还有你最终意识里形成的这个事物的概念,是三个不同的角度。这六个方面,三个角度叠加起来,就是十八界,也就是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这个十八界的角度去解释、拆解。


第四个概念是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具体是什么呢?就是人生的十二个过程: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我们在经文中听到的无明,就是指人处于一种愚钝的、妄想的状态,处在这种状态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心就会被贪嗔痴所支配,就会做出很多事情来顺应心中的贪嗔痴,而做过的事情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想法、感受,如此循环。虽然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老死,但因生前所作所为,会进入不同的轮回,获得不同的善恶业报。十二缘起其实就是佛教世俗因果轮回的基础,因为佛教的观点认为,人的一生是由自己决定的,怎么想、怎么做,就会得到什么果,也就会有什么报应,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底层逻辑了。


第五个概念是四谛法。这是佛最初悟到的一个根本的人生道理。怎么理解呢?首先人生的基本特征是,造成人生苦的原因是,也就是我们行为所造的各种业的集合,如果我们能摆脱苦的状态,获得自由就是,而如何获得自由呢?方法就是。所以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这四种道理。


了解了这些概念,我们再来看菩萨是怎么说的。这一品中,菩萨先说,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的本质为,这些概念是我们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底层逻辑,也就是我们直观感受到的世界,所以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本质为,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的。之后,菩萨又从十二缘起的角度说,无论人是无明愚钝,还是生老病死,其本质依然是,也就是我们的人生,缘起缘灭,善恶报应也是的。最后,菩萨甚至说,佛所说的道理只是一种了解的方法,本质也是。既然世上所有一切都是无常的,无我的,是空性,所以这世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执着呢?


在这一品经文末尾,菩萨说,并不存在真正的般若智慧,所以没有执着,也没有所得。那般若智慧是真的不存在吗?为什么修习般若智慧,会没有所得呢?我们将在下一品中继续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