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有何看点?它的举办竟纯属偶然!|《质量简史》

3·15晚会有何看点?它的举办竟纯属偶然!|《质量简史》

00:00
12:05

原文 


时至今日,消费权益一直是人们口中的热点话题。每年315日的20:00,央视财经频道将现场直播一年一度的3·15晚会。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究竟因何而来?3·15晚会对虚假产品的震慑体现在哪里?为何如今对3·15晚会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为揭开这些疑问,我们将通过全球产业观察家林雪萍老师所著的《质量简史》这本书,讲一些超乎你想象的有趣案例,带你了解百年以来商品质量理念形成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聊一下,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因何出现?这一天举行的3·15晚会发生过哪些故事?


说到消费者权益日,我们还要回到过去看一下历史。16-18世纪前后,是西方匠人发达的手工业时代,制作者也会在产品上刻上名字,以保证物件质量,这也是一种衡量质量的规则。但俗话说,劣币驱逐良币,有正版也会有盗版,过去现在,都是如此。


《质量简史》中讲到,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开始模仿先进国家的工业产品,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比如,以生产刀片出名的英国城市谢菲尔德,就开始被19世纪的德国模仿。由于市场地位开始受到影响,英国逐渐完善并制定了《商标保护法》。进入19世纪下半叶,消费者活动逐渐扩大。1898年,全世界第一个消费者组织在美国成立。二战后,消费者活动影响扩大,1983年正式设置权益日为315日。


那么,我国的消费者权益日与3·15晚会的举办有什么联系呢?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者群体也越发壮大。1984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而之后的1985年年底,一件机缘巧合的事也促进了“3·15”活动在中国的举办和开展。


在《天下无欺》一书里,作者曾详细描述过这段趣事:当时负责中国消费者协会宣传工作的丁世和,在整理工作资料时,发现了两份翻译的资料,一份是介绍3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来历,一份是世界各地消费者组织如何纪念“3·15”活动情况。丁世和读后,眼睛一亮,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他随后进行了整理,并向当时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王江云进行了汇报。中国消费者协会经过商议,决定在1986年举行“3·15”活动,意在宣传消费者本身应有的权益保障。


而在此期间,消费领域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案!


1987年228日这一天,当时担任福建省消委会投诉部主任的段建平收到樟岚村腌制不卫生大头菜的举报。一开始以为只是件不起眼的食品安全小问题,但福建省消协联系相关人员来到了樟岚村后,这才大吃一惊。


他们看到,田地里有农民将原来公社用来收集肥料的化粪池腌制大头菜,一排池子大概有七八个,两排连在一起,一掀开盖,卫生纸也有,粪便也有,蛆在里面夹着。在这个事件的影响下,许多案件开始被揭露出来。同年9月,中国消费者协会被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接受为正式成员,也开始接纳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个节日。


而考虑到“大头菜”事件以来,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于是,逐渐催生出3·15晚会的策划。具体的情况,也比较偶然。那时,担任《消费者之友》栏目组长的王宝安,某次筹备消费知识竞赛,在搜集材料过程中,他了解到,“有一个日子叫‘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灵光一闪的他立即和同事商量办一台晚会,结合《消费者之友》的内容,相互串联。这一想法在得到央视台内部认可后,首届315晚会诞生,消费违法行为也开始变得透明起来。


正如《质量简史》一书所述,第一届3·15晚会盛况空前。“1991年,中央电视台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一天,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联合其他媒体共同举办了‘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它后来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经典节目。”比如苏州医院私自使用过期药品、浑水摸鱼等违法行为。而且,第一届晚会现场,10部热线电话此起彼伏,很多打不进电话的人,甚至把那些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带到直播现场的门口请求曝光。


就这样,国内消费者们的维权意识被唤醒了。时至今日,3·15晚会依然在互联网时代坚挺着,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在面对很多不同的声音。


可见,3·15晚会并不是作秀演戏,那么它在设立后,对虚假产品形成了哪些震慑呢?


15晚会,本质上是借助官方媒体平台,对虚假产品及相关组织的曝光活动。作者在《质量简史》一书中认为,中国进入90年代后,在消费权益宣传不断完善与媒体传播的背景下,企业家们的质量意识也开始逐渐被唤醒,陆续走上质量的舞台。比如19989月,山东潍坊柴油机厂在废品库上,召开了一次千人大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刚上任三个月的厂领导,当场砸毁300台柴油发动机的废次品毛坯。虽然高调,但也是一次推广消费者权益优先的举动。


3·15晚会发挥的,正是这种不仅高调,而且还能发挥震慑作用的活动,也是强化消者权益意识的绝佳平台。


首先,它能通过实地调研与视频解说的形式,揭密造假技术的细节,普及大众的知识。就像20223·15晚会曝光的红薯粉条事件。禹州地方特产红薯粉条,也被部分黑心商家掺入粘稠度更高的木薯粉代替,为了不被发现,会再次加入15%的玉米淀粉降低粘稠度。这要是加上调料做菜,就更难分辨了。


其次,它还可以建立失信黑名单,杀鸡儆猴。这里的作用体现在,即使因为时间有限,一些黑心企业不会被揭露,但媒体宣传会形成一系列的链条反应。曝光的产品或企业,会直接产生经济与信誉损失,同行也会在短期内进行整改。比如啤酒瓶,国家在1996年就出台了啤酒瓶必须是B类的强制标准,意味着必须两年内回收,但仍然有不法分子生产流通,导致使用时间过长,存在安全隐患。到了1999年,在3·15晚会的推动下,非B字啤酒瓶开始退出市场。


不仅如此,3·15晚会也可以督促地方完善商品监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商品生产固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但各个地方的企业单位会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尤其是部分外企,可能会忽视国内消费者的权益,做出“双标举动”。2013年,3·15晚会就报道了苹果手机售后服务“内外有别,双重标准”。起因是,苹果公司存在“整机交换”的售后服务,专门针对小部件存在问题的情况。可是,一名江苏的消费者在符合条件,进行换机后发现,苹果售后为他整机更换回来的新手机,使用的竟然是原来的旧后盖。而且,苹果电脑售后,在美国两年,中国则是一年。于是,这件新闻引起中国“果粉”的愤怒。迫于媒体宣传与政府官方的压力,4月,CEO库克发布《致尊敬的中国消费者的一封信》,进行道歉。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为何现在人们对3·15晚会、3·15有不同的声音,背后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是由很多消费因素促生的心理状态。当下,自媒体的能量不同以往,商品质量失真的事件,会被迅速传播,一方面增强了老百姓的消费意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许多担忧,大家普遍认为,打假成本远远高于造假成本。比如数十年来一直无法断绝的假牛肉现象,一些商户采取注水、掺假、使用牛肉香精腌制、色素仿真等办法,骗过消费者的眼睛。于是,大家便发出疑问:3·15晚会也打不完假,是不是跟不上时代了?其实并不是。


我们要知道,只要利益存在,商品造假技术与掩盖的手段只会不断发展,前面提到的消费者权益日的历史,就很好地证明了这点。但是,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虽然清扫的速度很快,树叶也会不断地落下,但一年又一年,不能停下脚步。再比如,有些网友认为,3·15晚会主要偏向关注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较少具体到实名的产业、个人,尤其是大家关注的食品添加剂等内容。


可事实上,国内对于曝光的主体与惩罚措施,已经在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曾经的第一部专门法律,也就是1999103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上年晚会的“假泰国香米”,虽然被大家吐槽力度不够,但也反映了消费者们的维权需求。正如《质量简史》说的那句话一样,“鱼类的迁徙活动,称为‘洄游’。人们对于质量向善的探索过程,就像是一条逆流而上的鱼。”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下去,3·15晚会同样如此。


不仅如此,每次3·15晚会都会有新手段与虚假事件暴露,比如上年3·15晚会曝光的自媒体账号,后续被封禁。他们采用虚假直播剧本,博取老年人信任,夸大说辞,销售能治百病的“药品”。可实际上,那些只是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一类的普通食品。无害,但是却用高价欺骗大众。这些例子也可以让我们不断警醒,提示我们,互联网平台相关的食品安全法规,以及消费者的线上维权途径仍需要完善。


最后想分享的是,在假冒商品存在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维权程序,时刻关注官方发布的科普信息。武装好自己,永远是最可靠的。


好了,今天的热点就讲到这里。今天为你推荐的书有两本:《质量简史》、《天下无欺·全国开展三一五保护消费者权益日活动》。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隆少说法

  • 土豆ding

    三体

  • 小女人妹

    我觉得315晚会在震慑虚假产品上,是有实际压力效果的。

  • 橙番茄拌糖

    保交楼属于诈骗吗?

  • 健JR

    积极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