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们提出这些思考

成都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们提出这些思考

00:00
05:58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最热门的新赛道,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3月14日,成都市社科联联合成都市社科院成都研究院、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组织召开成都社科界“新质生产力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

活动邀请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外国语学院、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天府财经等专家参会作专题发言。与会专家们认为,在低空经济、氢能等领域,成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应该聚焦重点领域着力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专题研讨会现场

“新质生产力告别了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成都市社科联副主席、副院长李好在致辞中提到,立足时代变化,要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即“领域新”“发展驱动新”“要素配置新”。他表示,当前成都都市圈已经步入改革攻坚期、建设关键期,更需要强化创新驱动,紧扣要素变革,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贾品荣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挥好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并根据本地科研条件,做好创新大文章,以整合式创新、开放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

围绕加快提升成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提升成都绿色创新能力等方面,贾品荣提出了细化新质生产力细分领域科技创新选择机制、把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作为科技创新融资增长点等34条成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路径。

成都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国家二级教授杨继瑞提出,成都作为“新时代战略大后方的核心支撑极”,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端“新极化”,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聚焦顶层设计、探究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深度协同的良性循环建设路径等方面塑造成都高端“新极化”方向,推动成都未来产业发展的“愿景图”成为“实景图”。

“要激发传统行业增长动能,巩固产业转型升级成果。”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曲建升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同时最大化释放关键要素的创新能动性,发挥政府和科学组织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霞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和贡献率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标准。积极培育创新产业、未来产业,升级紧抓创新型企业、重视高端人才引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度重视资本对于要素配置的联合和引导作用,让资本流向前瞻性、先导性和未来性的领域,是成都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突破性跃升和变革,以消费的需求作为支撑和保障。”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黄寰提出,绿色本身就是生产力,要结合相关绿色发展要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空间区域差异,优化都市圈绿色空间布局,营造“绿色的营商环境”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匡后权认为,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体现在生产要素、产业形态、消费者效应的不同,应该主动谋划布局、适当引导,并表示数字经济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加强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建立数字平台基础设施、赋能产业价值链条,培养真正的数字公民,构建数字技术的创新生态。

在讨论中,专家们普遍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进行,同时政策的制定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既要有顶层设计的引导,也要有地方的实际行动和创新,要警惕政策出台扎堆现象,回归到市场主体需求上来。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