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同学是火星,你来自转;那位同学你负责变成航天器,我们一起发射。我们看到我们的飞行器同学匆匆忙忙地从火星旁边经过,它很想留下来,可是当时的人类没有掌握这种技术,它只能按照惯性从火星旁边匆匆忙忙飞过,然后飞向更加遥远的深空,这个时候它只有短短的机会来对火星进行观测……”
3月13日晚,一堂别开生面的航天课在成都开讲。曾经参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用风趣幽默的演讲,向同学们生动地演绎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神奇旅途。
航天科普大使刘勇成都开讲中国的航天
月球上的一小步 人类跨越的一大步
圆盘形、三角锥形、球形……早期美国探月航天器形状各异,指着这些照片,刘勇问大家:“早期美国探月发射了9次航天器,你们猜猜成功了几次?一次?两次?答案是一次也没有。”
刘勇从美国早期登月的艰难探索讲起,从先驱者4号到游骑兵6号,终于到了阿波罗号,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
那张全世界闻名的脚印,和他留下的那句非常经典的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激励了一代一代的航天人逐梦太空。“而我的翻译是,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伟大跨越。”刘勇给出了自己的诠释。
我的一小步 人类的一大步
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
“航天人有一句行话,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刘勇告诉同学们。相比很多国家在航天道路上的一波三折,中国是幸运的。用一句话总结:我们所有执行任务的航天员都安全健康地返回了地面。
“中国探月三部曲,绕、落、回。我们会看到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方式,是先绕着地球转了几圈, 然后才飞向月球;到了嫦娥二号,则是直接奔着月球去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第一次试验,要确保成功,所以要不断地瞄准、测试,而到了第二次,我们已经很熟练了,甚至熟练到中间本来有五次的轨道修正,其中有两次因为对得很准而取消了。“所以嫦娥二号省了很多燃料,增加了很多附加值,比如探索了别的一个小天体……”
不过,这些都比不上嫦娥四号的成功,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背着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月球背面?月球就像地球牵引的气球,永远是重的那端朝向地球。”刘勇请同学们上台,模拟地球自转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刘勇不仅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就,也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些成就背后的艰辛。在当时,杨利伟必须要克服身体与火箭的“共振”,要忍受“五脏六腑”的极度疼痛,“称之为撕心裂肺一点也不为过。”刘勇补充道。
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黯淡的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火星。”
曾经参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刘勇指着一张照片向大家介绍,“我参与研究的仪器就在天问一号上,我和我的同事把这台仪器送到瑞士测试,再从瑞士带回来,放到了天问一号上,现在这个仪器还跟着天问一号,绕着火星转圈圈……”
刘勇参与研究的仪器还在天问一号上
火星车上携带的激光器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做科学研究。刘勇告诉同学们,火星车上携带的激光器能把火星上的岩石变成气体,对气体进行拍照后,科学家可以研究岩石的主要成分,寻找火星古代生命的痕迹。“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明,或许未来你们可以造出更先进的火星车,找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
现场演绎火星探索第一步——飞掠
刘勇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演讲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