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旅长衣锦还乡,母亲却认不得:你是谁

他16岁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旅长衣锦还乡,母亲却认不得:你是谁

00:00
13:35

1947年,一位穿着军装的青年人正站在黄安县茅屋岗老郑家的门口,见他频频朝着老郑家屋里望,好像很焦急的样子。

村民们害怕有什么要紧事,连忙将在田间干活的郑家夫妻叫了回来。郑家夫妻猛然见到穿军装的人,也有些紧张,问道:“长官,请问你找谁?”

不料青年闻言却放声大哭,一把抱住郑家夫妻说道:“爹、娘,我是祖福啊!我是你俩的儿子啊!”

围观的群众都十分惊讶,这个穿军装的人怎么会是老郑家丢了二十年的儿子呢?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

年少从军

1913年,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郑国仲出生在湖北黄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对于这个刚刚出生的长子十分宠爱,为他取了一个“祖福”的小名。

可是即便再怎么宠爱,家庭条件也是无法改变的。由于郑国仲的出生,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等到郑国仲年纪稍大,就开始跟着师傅学缝纫技术,希望能补贴家用。

当时正值动乱年代,军阀不断混战,百姓们过得苦不堪言,因此也不会特意出钱让别人缝制衣服,郑国仲的生意很是惨淡,家里的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

见此情形,郑国仲只好回家跟着家人一起务农,偶尔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背着小书包去学堂上学,他都要羡慕地看上好一会儿。

郑国仲14岁那年,中共特委在黄安县七里坪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集合了两万革命群众,黄麻起义爆发。

见到此情此景的郑国仲十分激动,特别是听到红军队伍发出“打土豪,分田地”的怒吼时,他意识到红军才是穷苦人民的出路。心潮澎湃的他立刻跑到红军驻地,要求参加红军。

然而郑国仲的愿望还是落空了,红军看他瘦瘦小小的样子,便委婉地对他说红军不收小孩,他只好失落地回家去了。

1929年的春天,正在地里松土的郑国仲听到旁边有人在说红军征兵的消息,他意识到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把锄头一扔就去了征兵的地方。

好在这次16岁的他没有被红军拒绝,郑国仲如愿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由于时间紧迫,他并没有向父母说明他要去参军的事情,只是在离开黄安县城时朝着家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就踏上了离家的路途。

郑国仲的父母还以为他去朋友家玩了,可一连等了两天他都没有回家。心急如焚的他们立刻跑遍了整个村子寻找,可到处都没有郑国仲的身影。

这时郑国仲的发小正好路过,看到他们紧张的样子便提醒道:“前两天我看到国仲往镇上跑了,好像是红军要征兵,他应该是去参军了吧。”

郑家夫妻这才想到儿子的梦想,他的母亲当场就哭了起来:“参军都是要打仗的,他要是死在战场上了让我们老两口怎么活啊!”

郑国仲的父亲也叹着气说:“儿大不中留啊。”

刚刚入伍的郑国仲对家里发生的骚乱一无所知,他还沉浸在实现梦想的喜悦之中。

立下赫赫战功

入伍后的郑国仲凭借英勇的作战方式,受到了上级的青睐,很快就将他升任为红一军第3团的一个排长。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反“围剿”斗争中,还跟随红军完成了长征。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郑国仲已经成长为八路军里的一名悍将,带领战士们赢得了不少战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还数1940年的百团大战,郑国仲在其中担任“老九团”的团长,也就是八路军385旅769团,由于骁勇善战也被人民群众称为“百将团”。

1939年冬,日军大肆“扫荡”华北地区,实行依托铁路“分割”中国的政策,正太铁路就是日军想要分割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设施。

当时郑国仲接到命令,领兵驻守阳泉狮垴山。狮垴山连接着附近的西南八里,是整个正太铁路的咽喉,绝对不能被日军占领。郑国仲肩上的担子很重,他明白这一仗必须赢,不许失败。

抗战时期我国的空军建设不足,日本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8月20日夜晚,日军调动了二十多架飞机对着769团的驻地轰炸。

面对此种情况,郑国仲丝毫不惧,等到日军的轰炸结束,他亲自带着战士们到前线作战。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子弹打完了就与敌人近身肉搏,一连与敌人血战了7天7夜。

直到8月26日,晋察冀军区对于正太铁路的破坏基本完成,日军再也无法传送物资,郑国仲这才带着“老九团”主动撤出了狮垴山的阵地。

郑国仲对敌人的阻击为百团大战打造了良好的后方环境,彭德怀也对狮垴山战役评价道:“狮垴山阻击战的战士们英勇顽强,发挥了八路军的良好作风。”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阻止了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步伐,大大鼓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侵略者的士气,打击了日本的“囚笼”政策。

狮垴山战役结束后,郑国仲继续以饱满的士气抗击侵略者。1942年,抗战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日军甚至企图包围八路军前方指挥总部。

当日军包围指挥部时,整个指挥部兵力十分单薄,大部分兵力都去前线迎敌了,只剩下郑国仲手下的769团,769团只好担负起了突围的任务。

在郑国仲的带领下,769团很快突围,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占领了附近的十字岭高地,成功护送了彭德怀、左权在内的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物。

抗日战争结束后,郑国仲凭借着战功,成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3纵副司令,在刘伯承元帅的麾下任职。

他本想回家看一看多年未见的父母,可蒋介石贼心不死,国内形式逐渐严峻。作为一名解放军将领,郑国仲不能在这种时候离开军队,他只好按耐住思乡的心情。

这一拖又是两年,等到1947年他终于找到机会回家时,家中却变了一副样子。

少小离家老大回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郑国仲作为3纵副司令也发动了张家店战役,重创蒋介石嫡系88师,歼敌5000余人,这是挺进大别山后的首次大捷。

战斗结束后,局势逐渐稳定,郑国仲便提出想要回家看看亲人。自从他16岁离家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到1947年已经整整18年了。

上级同意了他的申请,他便带上一些薪水,快马加鞭回到了湖北黄安县七里坪的老家。或许是近乡情怯,等真正回到家的时候他却不敢进门了。

望着明显变得破败的小院,郑国仲的眼睛湿润了,他不敢想父母在这动荡的十几年里是怎么生活的。

“其他家都有孩子在膝下尽孝,我却近20年没有回家,爹娘会不会怨我?”就在郑国仲紧张地想着的时候,他的父母回家了,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这一幕。

回到家里,郑国仲看到家徒四壁的家,两行眼泪又流了下来。他跪下来,重重给父母磕了两个响头。

他的父母亲也哭着说:“你可算是回来了!这些年里我和你母亲以为你牺牲了,夜夜流泪,把眼睛都哭坏了,现在连你的脸都看不清楚了。”

村里人听到郑家孩子穿着军装回来的消息,纷纷跑到郑国仲家围观。大家向他说着这些年来日军和国民党犯下的恶行,以往人丁繁荣的郑家塘,如今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郑国仲安慰乡亲们:“如今是解放军来了,我们是帮穷人打天下的,革命再过几年就要胜利了。”听到此话,乡亲们也都放下心来,红色的思想再次在鄂豫皖军区沸腾。

第二天早上,郑国仲留下了身上所有的钱后就匆匆离开。他很想再待久一点,但自古忠孝两难全,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新中国成立后,郑国仲接到命令前往青岛建设我国海军。历经四年,为我国北海舰队的建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海军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新中国为解放军将领授衔,郑国仲被授予了开国少将的军衔,他的功绩整个解放军有目共睹。后来,他又被调往海军,专职负责海军基地的建设。

为了改善海军们的生活条件,郑国仲坚持在海军基地旁边种树绿化,为海军队伍创造了一片绿茵。海军们还为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树司令”。

值得一提是,郑国仲的工作稳定后,他不管去到哪个驻地都要带上年迈的父母,在父母身前尽孝,弥补没能陪伴父母十八年的遗憾。

1992年,79岁的郑国仲走完了他为革命奉献的一生,在北京因病去世。将军虽然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长存,他种下的树木常青。

结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离开家多年的郑国仲将军对于这首诗一定有很深刻的体会,不知当他母亲问“客从何处来”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从年轻时的英勇参军,到红军时期的战斗洗礼,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他始终坚定信仰,忠诚于党,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立下赫赫战功。

纵观红军队伍,有许多像郑国仲这样的战士,为了革命理想,毅然离开家庭奔赴前线。若是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又如何能过上安定和平的日子。

他们的一生,是对忠诚、勇敢、智慧和担当的最好诠释。

今天,让我们缅怀郑国仲将军,铭记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传承他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崇高精神。

作者:汪汪

参考文献:

[1]来德胜. 海军少将郑国仲 [J]. 档案记忆, 2023, : 3-5.

[2]叶华英. 开国将军郑国仲:少年出征中年还 再见双亲互不识 [J]. 档案记忆, 2019, : 25-27.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