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娄底市双峰县一高中学校没收学生手机当众砸毁,引发热议。视频显示在学校某大会现场,一名教官当众砸毁多台手机后扔入水桶。
该校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学校多次强调禁止带手机,仍有学生不听。已发信通知家长被抓后要砸掉手机。该负责人还表示,被砸手机是没用的二手手机,价值几百块钱,全面禁机后大家就安心读书了。双峰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到学校调查核实此事。
这一幕很值得玩味。砸的都是没用的手机,倒是确实没有刻意浪费物资,但也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既然都坏了,直接扔掉或回收就是,为什么还要砸掉、砸掉还要扔水桶里,这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学校通过这种非必要的行为,来进行“暴力展示”,进而营造一种令人生畏的校园氛围,强化“禁带手机”这种校规的刚性。学校其实也并不避讳这一点,学校的相关负责人直言,“我们等于是杀鸡给猴看,告诉大家不能玩手机。”
“杀鸡给猴看”这种杀气腾腾的说法,出现在校园这样的场合,哪位学生应该是“鸡”,哪位学生又应该是“猴”呢?这种表达,也暴露了某种深层次思维:校纪校规就应该通过这种粗暴的方式才能维系。
这并非第一起“砸手机事件”。2021年,河南信阳一学校就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2017年四川德阳一中学老师发现学生上课玩手机后要求学生将手机砸坏,事后发朋友圈赞赏该同学“真的爷们”……这些在当年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不少网友还相当支持砸手机的做法,但支持者或许忘了,校园除了敦促学习、维护校规校纪之外,还要负责价值观的传递。
人们难以得知,学生在看到砸手机这一幕心里会有怎样的想法。但粗暴、狠戾的行为模式,可能已经在他们心底留下了阴影。他们或许也会相信,只要能达到效果,手段再粗糙也是无所谓的,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恐怕不是好事。
而且,从现在信息化的趋势看,动辄就对手机如临大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多少也有点不合时宜。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无法离开手机,学生也是如此,最起码从安全角度考虑日常联络也是必要的。学生其实也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语境里,学会和手机共处。
2021年,教育部曾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手机应当“有限带入校园”,但同时也要求用“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这其实也给学校的手机管理给出了指引,限制有必要,但不能简单粗暴。
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对手机管理的方式越粗暴、“砸手机”越起劲,其实也是某种失能——没办法真正地引导学生,也没办法形成稳健的、理性的手机管理模式,只能干脆放弃说理、一砸了之。
因此,学校不应当迷恋砸手机这种方式,也并非家长同意、学生签字就意味着“程序正义”、毫无问题了。学校应当多掂量掂量自己的身份,自己不仅是管理者,也是个教育者。正如那句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本应当有春风化雨的意涵,肯定不是“一个锤子砸碎一个手机”这副面孔。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