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常、乐、我、净”的生命体验

进入“常、乐、我、净”的生命体验

00:00
06:15

进入“常、乐、我、净”的生命体验

提问:

我遇到一些观心方面的疑惑,请您开示:
.我在观心时,经常陷入刻意观察,思维这是“意识心觉察意识心”,是作意观察。
.知是作意观察,思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而放下作意,混沌状态,是不是心在混沌?
.没有作意观察,有时会有“不管不念的自觉状态,但是却没有分别之心”,这是否是“观照”,假如这是“观照”,又因“万法唯心”,那为何不能照察周边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是因为微细心念的不纯吗?
我思考之所以分辨“作意观察”或者“混沌状态”,是思维心对比的作用。那么“观照”是什么?

来自一念行者的回应:


本来觉知或观照是一件简简单单、自自然然的事,当你陷入对它的思考,你滑进了龙潭虎穴,你掉进了泥泽水坑。你让自己困惑——意识心让意识心自己困惑。

思考和感知,本来是两件事,譬如天空和云。思考是云边事,感知天空边事,它们虽一起出现,却并不相干。也许你会说,若无思考,我怎么知道感知是感知呢?但你也可以说,若无感知,你怎么知道思考是思考呢?

思考和感知,到底是一还是二呢?在相上,它们是两件事,但常常一起出现。因为常常它们同时出现,所以让不能真切觉知它们的人迷惑它们的关系;对于真切了知它们的人来说,思考和感知,就像云和天空一般的明显和不同。

相对的,思考是生灭的,感知是不生不灭的。你是否有过片刻无念的状态?你是怎么知道无念的呢?没有思考时你是怎么知道没有思考呢?那个时刻可以窥见到感知的存在与作用。

感知之体离却心意识,言语和思考不能触及和抵达它。例如云朵即使再高远,不能触及和达到天空一般。天空,天空到底是什么?虚而无,无而不无,不可思议。我们的心之自性,我们的感知之体,如虚空一般,有而不可触摸,可见而不可亵玩焉。

莫去思考本体,只是去感知,思考再多还是思考,唯有单纯的感知,纯粹的感知才能接近它,认识它。因为它就是单纯的,纯粹的感知它自身。你思考的越多越陷入思考,你感知的越多越接近感知。

思维是一个极具粘缚性、迷惑性的沼泽泥潭,自我掉入思维,就像陷入沼泽地,这时,唯感知可以救它出泥出泽。感知,感知,感知越多越好,对于深受思维困顿的人来说。

思维就像蚕吐丝,它吐的越多将自己包围,直至成茧将自己完全困住。完全掉入思维者,如蚕在茧中,而人之自性,如茧外之天空,浩瀚无穷。

要想认识自己纯净的感知之体,浩瀚的自性天空,最好不要从头脑入手,不要从意与法来认识它,因为意太容易迷惑人了。最简单容易导入自性境界的是耳根法门,你只是简单的听,你只是简单的闻,于听闻之中,便可切入自性境界。

单纯的听闻远离思考,也容易辨别思考,是诸佛常教常导的认识自性的方法。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认识此心,起用此心,与佛相同。

如果可以,试试从听觉开始吧。返闻闻自性。声于闻中或有或无,而彼闻性不随其有无,声有闻性在,声无闻性亦在。去觉知那个常在,却觉知那个常住。

于我们的生命中,去觉知那个常在,去觉知那个常住。此一常在,此一常住,远离思考不思考,你思考它在,你不思考,它也在。并非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时我也在,去体会那个常在,去觉知那个常住。入住常乐我净之境界。

历来诸佛讲法,由外到内,先外后内,为众生解脱故,诸佛先教人观察所执着的对象——那些外在的事物,那些能观所观,它们皆具备无常、苦、无我、空的特性。观此之后,诸佛开始教人观察那个观察者,它具有常、乐、我、净的特点。

对这个世界与生命的认识,假如往昔你在“无常,无我,苦,空”的认知里,那么,由经对自性的观察,由经对观察者本身的观察,来到“常,乐,我,净”的体验中。来,进入“常,乐,我,净”的生命体验。

如果说“无常,苦,无我,空”是诸佛的世界观、宇宙观,那么“常,乐,我,净”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人性观。学佛者,且来拥有诸佛的世界观、宇宙观,拥有诸佛的人生观、人性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