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人士过年回家必备的理论武器,为什么单身独居社会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本书关键词
单身社会 单身潮流
专业解读人
盖琪。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影视艺术、青年文化。
你将获得
● 从小拥有独立的卧室,会如何影响孩子长大后对单身和独居的选择?
● 独居生活的兴起为什么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 个人和社会应该怎么用什么样的打开方式来迎接单身社会的到来呢?
书中金句
● 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这意味着当代对个体的推崇已经远远超越了想象。
● 当代都市蓬勃发展的单身文化给那些与配偶分开的人们带来丰富的社交和个体激励的机会,他们不再面临孤独和孤僻。最终,我们选择放弃不幸福的婚姻,是因为我们更加珍惜自由和个人主权,以及我们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
● 反对独居的所有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人们的现代感情。
● 今时今日世界上独自生活的人数 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越来越多的人,当他们足够富裕、经济有保障之后,也将加入独居人群。
● 更务实地说,那些总是反对人们投身独居生活的批评者,更需要正视那些推动了独居生活兴起的社会变化,其实是不可逆转的,如个人主义的兴起、女性的崛起、城市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独居现象将长时间地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的特征。
精华笔记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处于单身状态,独居家庭的比重甚至超越了传统的核心家庭,正在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独居人口比例都比美国更高,而中国、印度、巴西的独居人口增长则最为迅猛。
在本书中,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是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通过研究向人们证实,由广泛的独居生活所定义的单身社会正在崛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也都在随之发生重大变革。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对独居生活抱有成见,认为独居就等于离群索居;但是,作者却用了七年时间,通过对三百多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单身人士的深度访谈,向我们指出,对于个体和对于社会而言,独居生活都可以是健康的。
第一,独居倾向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毫无疑问,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令更多人有能力负担独居生活。而经济发展还带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影响,那就是现代人的独居倾向,从婴儿床和儿童卧室时期,就开始被培养。
传统上,大多数孩子都要与他人共享房间。但是从198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国家中家庭的居住面积普遍变大,家庭的人口数量普遍下降,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现代的育儿观念也特别强调,孩子从婴儿期开始就应该习惯独自入睡,拥有独立房间。对于婴儿来说,习惯一个人入睡是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婴儿能够逐渐建立起“我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观念,因而能够逐渐摆脱与父母的各种分离焦虑。
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父母双双外出工作,很多孩子自小就独自在家。这样的经验使得现代人从小就培养起了关注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在经历了这样的成长期之后,现代的年轻人也往往都想要保持这种自由的状态。
第二. 对单身和独居者的种种偏见,为什么是错误的?
首先,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决定孤独感的并不是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从未结过婚的人们与正处于婚姻中的人们相比,几乎是一样幸福快乐的,而且他们甚至比那些丧偶或者离婚的人要更快乐,更不寂寞。可以说,只有那些身处糟糕的婚姻关系中的人们,才是面临着最大健康风险的人群。
其次,所有关于婚姻有益独居有害的文章,在统计学方法上其实都有严重缺陷,因为这些文章在抽样过程中选择的都是那些运转正常的婚姻关系,而忽略了那些已经以离婚收场的、解体了的婚姻关系,这种抽样和比较结果显然是具有很大误导性的。
这些偏见有什么危害?
克里南伯格认为,这些成见,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比如,很多城市空间并不适合单身社会的需求,比如适合单身者居住的公寓数量太少,周边安全性不够,配套服务设施也不健全,等等。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会拖累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美国的蒙哥马利郡就已经为拒绝单身独居认识付出了代价——由于不适合单身人士居住,大量热衷于独居生活的创意阶层离开了蒙哥马利,随之而来的就是当地的房屋价格下跌,税收下滑,等等。
第三,迎接单身社会,单身者自己,以及社会要做出什么改变?
1, 单身者可以怎么做?
对于个人,克里南伯格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单身,做社会人”。
单身者要建立“建立家人式朋友圈”。它可以可以包括关心你的家人和密友,也可以包括其他跟你一样的单身者和独居者,还可以包括一些你所感兴趣的社会团体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总之,这个朋友圈可以在平时让你保持充实的社交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在你有需要的时候,比如生病的时候,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当然它也能够让你感觉到被需要和被接纳。
其次,他们要“构建对单身的文化认同”。
一方面单身者可以以一个群体的形象去面对外界的压力,另一方面增强非单身人群对单身独居群体的认知。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创办了“国际乐单身”之日,为单身、独居人士提供建议和帮助的网站、杂志等。
2,社会要做出什么改变?
在个体努力的基础上,克里南伯格认为,整个社会也应该为越来越多的单身者和独居者扫除生活上的、法律上的各种障碍。这主要包括对单身住宅的供应,对单身女性和独居老人的特殊照顾,等等。
首先,在住宅方面,今天的城市设计应该更多考虑单身和独居生活的需求。
其次,在性别方面,国家和社会应该建立服务单身女性需求的福利制度。
最后,在针对老年独居者的特殊需求方面,国家和社会也应该建立专门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福利制度。
策划编辑 | 李雪清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播音 | 曹小琳
本期话题
“你赞同克里南伯格关于单身社会的观点吗?你认为单身会成为新的潮流吗?”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看评论真是醉了。作者是社会学家,通过现象研究问题,提出观点给出答案。不是弘扬不结婚不生孩子,是探讨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指出社会发展方向,给出一种理解方式。
听友379947405 回复 @米呀酱鸭: 你看评论了吗?
单身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就是自己内心不感到孤独,还要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等等
听友293282108 回复 @残月_jk: 一
愿意结婚就结婚,愿意单身就单身,都别抱着优越感就好。结婚的也有幸与不幸,单身的也有幸与不幸,没必要上纲上线,非得让别人和自己的派别一致,丁克也是自己的事,地球人口那么多,大部分愿意繁衍子嗣,小部分人丁克又不会灭绝人类,各自管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别总拿自己的标杆衡量别人,社会就和谐多了
rainingvol 回复 @dg_wD: 的确,本文只是揭露了一个现象。
想单身和想独居,感情这种东西就是宁缺毋滥…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我的情商没有过多的心力去解决找一个对象,组成家庭后产生的复杂问题…和传统中国家庭的相处模式…我个人和周围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很享受这种简单粗暴的快乐挺爽的但是如果有一天碰到很喜欢的人或者很能被理解的人,想和他过一辈子的人,那就在一起吧…
不是很赞同作者呼吁大家拥抱单身独居生活的观点。单身独居社会的确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趋势,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要支持和拥抱这种生活方式。存在的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文中提到单身相对于糟糕的婚姻可能幸福感更好一点,这点不否认,但是不能从这点就让我们放弃对婚姻生活的追求。要知道压倒性的数据说明了和谐的婚姻对个人对社会带来的幸福感和支撑有多么重要。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婚姻状况不是那么好,如何提升婚姻的幸福感。
单行县 回复 @Tiger7402: 和☞人人都有饭吃,谐☞人人都能说话。和谐社会就是☞服从多数人,理解少数人,宽容个别人。并努力改变欠缺幸福感人群的社会现状。
大家都管单身人群叫:单身狗。可是看看那些闪婚闪离的小年轻儿们。幼稚冲动的肤浅伪爱情。整天要么黏腻要么打打分分,鸡飞狗跳的情侣。我不知道谁更幸福?谁活得更像狗🐶?二十多岁的人有几个真正懂得爱情,理解爱情,珍惜爱情的?建议三十岁以后再谈婚论嫁。并且在正式领证结婚之前把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一期不落的看一遍。接受正规专业权威且必要的爱情婚恋“培训”再步入婚姻殿堂。中国人是世界上爱商最低的民族。却比哪个国家都急于结婚。你有什么资格结婚?你是懂爱情还是懂珍惜?还是有责任心?有 为什么那么多离婚??说明都没到合格的程度就踏进了需要现实考核的阶段。开车需要考驾照。上岗需要业务培训。那爱情就没有考核制度吗
君悦长青 回复 @单行县: 你这就有点激进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挡年少时的青春诱惑
不过说实话,这种趋势确实比较明显,记得前些时间"丁克"一词比较火,现在干脆流行单身文化。作为一位单身的大三狗,我发现其实身边很多人都是单身状态……至于单身的原因不外乎是对恋爱的需求并不高,因为有很多朋友所以也不怎么寂寞,再加上自己比较独立,很多事情没有男朋友帮忙我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搞定,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和技能等着我去探索,如果仅仅因为一时的寂寞而跟一个和自己并不合拍的人那也太无趣了……
各有利弊吧!遇到对的人就结婚,遇不到那就单身呗,总比将就着过好吧!本人就觉得单身挺好的。
单身并不是离群索居,而是有自己的朋友圈,可以随心所欲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与更充实的快乐,实现自己价值与意义!
魔法信号 回复 @云噔噔: 这是自由
结婚需谨慎,如果找不到想要共度余生的人,那就努力提高自己的独居能力
bonnjayy 回复 @沈小y_Irene: 如果选择独身,那么自己要更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