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历史馈赠给人类的瑰宝,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引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月11日下午,名人大讲堂“古城保护季”迎来第三讲,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首席专家杜晓帆以《文化遗产与人的发展》为题,在阿来书房举行讲座。
讲座现场
不少文博从业人员、文化遗产从业人员以及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讲座现场。初松峰是杜晓帆教授的博士生,他于2021年博士毕业,现正在崇州驻村工作。知道老师要前来成都讲座,初松峰请了半天假专程赶来名人大讲堂现场,他告诉记者,“杜老师的课是常听常新的。”结合着初松峰对本堂讲座的感受,他向记者聊了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乡村文化遗产的些许感想。
念书的时候,初松峰更多是从调查者、研究者的角度去思考遗产保护的问题,还是理论化的认知。驻村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以来,他更多的感受是,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之中,文化遗产是微小但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将遗产保护贴合到村民的日常需要,如何平衡遗产保护的多元价值,是需要下苦功研究的问题。“因为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会概括提炼遗产价值,但驻村工作让我体会到村民的需求是很多样的,如果考虑不到村民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一些非常细节、非常接地气的需求,忽视了这些,保护工作就会很难开展。”初松峰说道。
讲座现场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希望能把乡村遗产多元价值的各个方面都保护得更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能保护它一部分的东西。而我们最核心、最应该保护什么呢?这就是杜老师说的核心价值。”
初松峰提到,每处村落的遗产价值可能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研究者、实践者和当地村民,结合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等方面,归纳出它的核心价值,再进行保护与传承。“实际上我们的感受是,最终还是有一部分东西会不可避免地消逝,我们要在维护其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去妥当选择保护与传承的方法。这是我今天学习之后更深刻的思考。”
初松峰认为,作为一个实践者而言,当下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力把自己的所学和理论化的东西应用结合到接地气的实践中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