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之争,争得是什么丨齐物论译文

儒墨之争,争得是什么丨齐物论译文

00:00
09:12

《庄子·齐物论》其二译



在上一讲,修道之人南郭子綦和他的徒弟对谈了“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境界之别。子綦主要以风声解释了什么是“地籁”,接下来,庄子没有详细讲明什么是“天籁”,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百家争鸣、人言万端的“人籁”上。


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这里的“大知”和“小知”应该都属贬义,两者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异。大智者,自以为博洽多闻、听不进去反对意见;小智者,更是目光短浅、睚眦必争。这些自诩能言善辩、腹中有许多高见的人,整日气势凌人、四处挑战,必欲驳倒他人而后快。他们睡觉的时候,白天争辩的状态和梦境交错在一起,醒来以后又要投入现实世界中全新的战斗。他们就这样每天与外物相接,送往迎来、勾心斗角,弄得心神疲惫、永无宁日。


他们有的工于心计,擅长扮猪吃虎,身段如丝缦一般柔软;有的擅设陷阱,城府如地窖一般幽深;还有的心思缜密、不露锋芒。可纵有一身手段,这些人还是活得像惊弓之鸟一样,整天惴惴不安。


他们说话的时候如同箭在弩上,意在凭三寸不烂之舌挑动是非、一击致命;他们一声不吭的时候,又像是订立了盟约一样守口如瓶,不过是为了伺机而行,以静制动。他们神情肃杀,就像萧瑟的秋冬一样,那是因为辩论消耗了他们的元气;他们沉溺于口舌之争,心灵闭塞得就像被绳子捆住了一般,再也无法恢复自然本性,且越老越不可救药。他们濒死的心,再也没办法恢复生机了。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这十二个字概括了辩士们高兴、愤怒、悲伤、快乐、思虑、感叹、反复、忧愁、轻浮、纵逸、张狂、做作等十二种生活状态。我们都知道,虚空的乐器一经震动便能产生音乐,地气一旦潮湿便能长出蘑菇,那么,这些情绪和做派又是因何而起的呢?庄子感慨道,这些复杂的情绪日复一日地交相出现,却不知道它们是从何处萌发的,罢了,不去想它吧!如果能知道它们的来源,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才是这造物的主宰了。


在庄子看来,辩士们疲于争斗,令自身精神损耗,实际上就是过分地区分彼此,割裂了自己和他人乃至世间万物所致。所以他开始讨论起“彼”和“此”的关系。我们总是说“彼此”,“彼”和“此”其实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彼”,也就不存在“此”了。如果没有“我”的对立面,也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如果没有“我”,造物的主宰又能去支配谁呢?越是明白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一体两面的,就越接近于认识这真实的世界。但接近是接近,就如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亘古难题一样,我们还是弄不清究竟是什么在支配着这一切。如果这世间真有一个万物的主宰,为什么无迹可寻呢?


别说是这广袤宇宙的主宰了,哪怕是我们最熟悉的身体,也很难说到底哪个器官可称得上是主宰。众所周知,我们的身上有206块骨头,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百骸”,有口、眼、耳、鼻及排泄器官共计9个孔洞,也就是“九窍”,还有心、肝、脾、肺、肾和命门,也就是“六藏”,这些身体器官,我们跟哪个器官最为亲近呢?是同样喜欢它们,还是偏爱某一个器官呢?这些器官在我们的身体里就像忠诚的奴仆一样各司其职,你能说它们哪一个是主宰吗?还是说它们轮流做主?又或者背后另有一个真正的主宰存在?无论我们能否真正探求到“世间究竟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答案,道都不会因为我们的求之不得而有损它天然的本性。


我们禀受天地之间的灵气而形成了自己的形体,便只能活到死为止。在活着的岁月里,我们不断与世间万物摩擦、碰撞,眼看着时光飞逝,却不能让岁月停下脚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点点地消磨损耗下去,这是何等的悲哀?我们营营役役、劳碌一生却不能取得成功,把自己弄得鼻青脸肿、身心俱疲,却不赶快迷途知返,这又是何等的悲哀?这样活着究竟有何益,不过是没死罢了。每天看着自己的形体和精神一起委顿衰败下去,岂不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难道就这样浑浑噩噩吗?还是说众人皆醒,只有我一个人这么糊涂呢?


尽管庄子锲而不舍地探求人类的处境、世界的主宰,但无论是上一讲的“天籁”,还是这一讲提出的主宰造物的“真君”,庄子都没有说出它们究竟是什么。他只是说,只要带着“成心”,就离“天籁”和“真君”越来越远了。


这里的“成心”显然不是“故意”的意思,而是指“成见”和“偏见”,就像成玄英在《庄子》注疏中所说的:“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如果不能放下“我执”、实现“丧我”的状态,结果当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受制于各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带着偏见来看待这个世界。


庄子说,如果以各人的偏见作为是非评断的标准,那评判标准也不再是那些能看懂世事变幻之人的专利了,谁还没个自己的想法,谁还没套自己的标准呢?


假设有人说,是非评判的标准在产生“成见”之前就有了,这事儿就像“你今天要去越国、却说自己昨天就到了”一样离谱,纯属无中生有。你要这样以无当有,哪怕智慧如大禹也无可奈何,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春秋时代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各执己见的局面呢?在庄子看来,都是各执“成心”造成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抛砖引玉_r6

    我心光明,不枉此生,一切都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