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我执,从理解三籁开始丨齐物论译文

破除我执,从理解三籁开始丨齐物论译文

00:00
08:35

《庄子·齐物论》其一 译文


《齐物论》是整部《庄子》中最艰深晦涩的一篇,甚至“齐物论”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历代学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认为,应该读“齐物-论”,也就是“齐物之论”,他在《文心雕龙》中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最先提出“齐物”这一概念的稷下学派代表人物彭蒙、田騈、慎到,也都是把“齐物”连读,认为万物齐一,没有长短之分。


还有一派学者认为,齐物论应该读作“齐-物论”,也就是把“物论”连读。这一派学者认为,“物论”是指众人对万物的不同评论,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成一派,而庄子主张要消除各派分歧,要“是非两忘,归之自然”。


这两种说法各有合理之处,我们不妨以庄子“齐”的态度来面对这个读法的分歧,把目光聚焦在这篇可称为道家哲学代表作的精神内核上。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无可争议的黄金时代。在群雄争霸的过程中,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哲学家相继登场、众说纷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言辞交锋、激烈碰撞,形成了盛况空前、“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明德启智的智慧火花虽然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却并不为当时的庄子所激赏。在庄子看来,任何的各执己见,最后都不免沦为一种偏见,与其互相证伪、相争不下,不如放下分别心,破除我执。他把当时巨大的舆论场比作一个圆环,当各方唇枪舌剑时,你无论站在哪一点上,都会被站在其他点上的人所反驳,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站在任何一点,而是站在虚空的中间。只有站在那里,你才能像“庄周梦蝶”一样,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一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


《齐物论》开篇,是一对师徒的对谈,师傅叫子綦,住在城南,徒弟复姓颜成,单名一个偃字,字子游。


有一天,这位叫子綦的师傅斜倚着桌子坐在那儿,缓缓地吐了一口气,那样子看起来如同灵魂出窍一般。这里之所以说是“似丧其耦”,是把形体和精神看成了一对,所以一旦灵魂出窍,当然就像是丧了“耦”。看到师傅身形萎靡,徒弟子游赶紧上前关心:“师傅您怎么了?哪怕平日我们真的能让身形如死去的树木一般,难道心也可以变得如死灰一般吗?我怎么看您今天倚在桌上的样子与往日大不相同呢?”弟子子游的这段话,正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出处。听到弟子关切的话,子綦回过神来,回答说:“子游啊,你真是有慧根啊,你这个问题问得好!你知道吗?我今天达到了一种‘丧我’的境界。这世间有三种‘籁’,你可能听过人籁,但你听过地籁吗?听过天籁吗?”


子綦所说的“丧我”,不是“丧失”了我,而是“丧忘”了我,也就是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那什么是“籁”呢?籁本是古代的一种管乐器,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箫编在一起,我们现在叫排箫。至于究竟何为“人籁”“地籁”,何为“天籁”呢?子游也不知道。


他问师傅:“这三种‘籁’究竟是指什么?还望师傅指教。”子綦不紧不慢地解释了起来,他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大块”是指大地,“噫气”一般是指人吃饱喝足之后自然吐出的那口气。师傅子綦认为,风是大地吐出的气息,不鸣则已,一旦怒号起来,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孔窍都会共振起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这些孔窍有的像人的五官,有的像生活器皿,还有的像水池、像洼地。它们一起令狂风大作,那风声有的如瀑布飞流,有的如响箭出鞘,有的如深谷呼啸,还有的如人的嚎哭声,动物的吼叫声,女子的哀泣声……这些声音如交响乐般多重演奏着、互相唱和着,时而清风拂面,时而狂风大作,一时还如瓦釜雷鸣,瞬间却又归于平静。当风声平息,那些孔窍也好像疲惫了一般收了势。你难道没看见过风起时枝叶摇晃的样子吗?


子游,一点就通!听了师傅的解释,他当即就明白所谓“人籁”其实就是丝竹管弦,需要人来演奏才能作响,而“地籁”则是风起时,大地的孔窍发出的声音。


那究竟什么是“天籁”呢?师傅在解释“地籁”时,不厌其烦地又是铺排,又是比喻,但在解释“天籁”时,却只有一句意味深长的疑问:“天籁发出的声音千变万化,又能自行止息,一切都是出于自然。那么问题来了,令他们发出响声的,究竟是谁呢?”由于庄子对天籁的解释过于简略,导致后人对什么是天籁进行了种种阐释。但通过前文与人籁、地籁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庄子所说的天籁,应该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事物的自然自在的境界。


师徒二人关于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对谈到此戛然而止。下一讲,庄子将向我们展示,那些整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搬弄是非的辩士们,是如何沉溺于勾心斗角,使自己惶惶不可终日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x363004m9552

    天籁之音,好听?仅限于大家的想象力中。

  • 听友289721639

    听主播讲庄子的思想,先人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学习!主播讲的太好听了,非常感谢!

  • 听友74829527

    文章原文,译文同时清晰可见,非喜欢这样的风格?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