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无奈?为何举足轻重的德国,会在美俄欧大国博弈中迷失自我?

越努力越无奈?为何举足轻重的德国,会在美俄欧大国博弈中迷失自我?

00:00
14:40

德国,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

1945年5月8日,以威廉·凯特尔元帅为代表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波林近郊的卡尔斯霍尔特,正式签署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此举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以希特勒帝国的彻底覆灭而宣告结束,久违的和平再度降临欧洲大地。

虽然此时的日本帝国主义依然在亚太地区困兽犹斗,但反法西斯同盟对德国的“安排”已经逐渐提上日程。6月5日,美苏英法四国发表了关于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决定由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分区占领德国遏制了德国法西斯的死灰复燃,却也埋下了撕裂德国的祸根。由于二战的彻底落幕,昔日为反法西斯苏并肩作战的美苏失去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前提,意识形态矛盾重新占领高地,于是美苏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

1946年3月5日,随着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激情澎湃”的“铁幕演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持续进半个世纪的冷战拉开序幕。

而冷战格局的形成,也让撕裂的德国成为两大阵营针锋相对的最前沿,其后建立的“柏林墙”更是成为深入人心的冷战标志。

但所谓“祸兮福之所倚”,冷战在带给德国支离破碎的同时,也让德国抓住了东山再起的历史机遇。

为了抑制苏联影响下西欧共产主义力量的风起云涌,更为了将西欧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消化二战期间“爆兵”后积压的巨大产能,美国在1947年推出“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迅速复兴。

彼时的美英法在二战后逐步推动西部三个占领区的一体化,并在1949年5月23日促成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成立。在完成一系列社会改造的同时,西德也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益者之一。

资本主义阵营对西德的扶持极大地刺激了苏联,于是在“马歇尔计划”以后,苏联推出针锋相对的“莫洛托夫计划”,意在阻止东欧的“离苏倾向”。只是,由于在二战期间伤亡惨重、损失巨大,“莫洛托夫计划”更像是东欧各国向苏联输血的操作。

不过即便如此,由于东欧各国经贸往来的不断密切,东欧各国依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靠着此前雄厚的工业基础,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内仅次于苏联的2号工业强国。

因为分别作为两大阵营的窗口国家,得到了所在阵营的大力支持,所以两个德国在战后的复兴成绩相当亮眼。

尤其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很快裹挟联合国大军压境,产生了巨大的军火后勤需求,于是日本和联邦德国等工业强国成为“联合国军”的后勤补给站,沉睡的工业也在雪片般的军火订单中迅速苏醒,积累了东山再起的第一桶金。

不仅如此,随着朝鲜战争的不断扩大,美苏对抗不断加剧,为防止苏联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美国迅速改变了战后对西德的去工业化和去军事化政策,松绑的德国迅速走上了正常国家复兴的快车道。

1958年,联邦德国GDP超越英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第二大经济体。

但问题是,经济的繁荣并不代表真正的复兴,即便联邦德国比日本更正常,美苏争霸带来的西欧衰落也早已积重难返,无论是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还是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都意味着美国对西欧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强。

更可怕的是,在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仅仅是剥夺了西欧各国的自主权和地位尊严,更让西欧成为美苏争霸的战略缓冲,简称肉盾。

对西欧而言,这种局面实在令人窒息。为了避免在美苏对抗中粉身碎骨,西欧各国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创造性地提出了“1+1>2”的抱团思想,于是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西欧一体化轰然起步,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组成了牢不可破的经济联盟。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横空出世。

在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欧国家看到了抱团取暖的价值,于是欧共体成员不断扩编,英国、西班牙、希腊等国纷纷加盟,欧共体范围迅速扩大。

欧共体的扩张,无疑在经济上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欧共体不断谋求的政治等非经济领域的一体化更对美国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不过因为美苏意识形态的矛盾占据主流,更重要的是西欧一体化本就是当年“马歇尔计划”的题中之义,所以当西欧各国以集团的名义登上历史舞台,美国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儿想推波助澜。

美国的默许和甚至支持,是西欧一体化奋勇前进的强劲动力。而联邦德国作为欧共体的经济领头羊,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当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本就有拉联邦德国“入坑”从而使其难以野蛮成长的考量,但在“弱肉强食”的历史规律下,经济更强大的联邦德国很快就“反客为主”,与之共同作为主导者的法国也不可避免地相形见绌。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欧共体更像是联邦德国曲线统一欧洲的操作,在欧共体高歌猛进的历史进程中,德国终于实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都不曾实现的目标。

再加上3万多美国大兵的常年驻守,德国在国防上的投入相对较少,轻装上阵的经济更是一骑绝尘。

但问题在于,欧共体越膨胀,德国就越显得“微乎其微”。

因为这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一败涂地,德国领土也由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时的54.8万平方公里锐减到35.7万平方公里,连“龙兴之地”东普鲁士也成为苏联和波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然在欧共体乃至后来欧盟的大框架下,昔日德国的土地基本又回到了德国身边,但欧共体和欧盟不是邦联更不是联邦,各成员国依然有着强烈的主权和自主性,所以尽管领土大大缩水后的德国人口依然是欧盟第一,但比我国云南省还小的领土面积限制了德国的更进一步,让德国在欧盟的不断扩张中显得越来越渺小。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实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外交政策上的全面收缩,东欧各国瞬间风起云涌,积攒矛盾的爆发最终导致了一发不可收拾的东欧剧变。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终于在1990年再度统一。

东欧剧变的覆水难收,也最终推动了苏联在1991年的分崩离析,冷战格局至此彻底结束,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由于苏联解体后继任的俄罗斯综合国力一言难尽,对苏联昔日的势力范围尤其是东欧“鞭长莫及”,于是形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北约和1993年由欧共体二次进化的欧盟随即发起了咄咄逼人的“东扩”。

对于德国而言,尽管东欧穷国的加入,会极大地稀释原有集团的生产力,彻底颠覆欧盟作为“富国俱乐部”的格局,但西欧再富也没有德国富,他们和东欧国家一样,在德国眼中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于是德国敞开怀抱照单全收,欧盟规模不断扩大。

而这注定反过来让德国在东欧的号召力越来越薄弱。

当然,比德国的力不从心更可怕的,是美国无时不刻的上下其手。

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的烟消云散,国际矛盾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欧盟从此再也不是美国的小可爱,而是美国的新公害。所以美欧矛盾不断凸显,具体表现为在美国的努力下,欧盟危机频发、麻烦不断。比如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2015年的难民危机及2016年的“英国脱欧”等,每一次危机都让欧盟遍体鳞伤、累觉不爱。

虽然2005年默克尔上台后,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内政外交手段,帮助德国在美国掀起的狂风骤雨中稳住了阵脚,德国更是从“欧盟病夫”重新成为欧盟的“新引擎”,欧盟也在德国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如同“铁血宰相”俾斯麦难以阻止德国滑入战争深渊一样,默克尔再“雄才大略”,也改变不了德国乃至欧盟被美国裹挟的尴尬现实。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西欧的谋篇布局,注定了西欧作为美国霸权垫脚石的宿命,北约表面上是针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本质上却是美国套在西欧各国也就是欧盟头上的紧箍咒。

所以,欧盟越膨胀,美国就越兴奋,毕竟,“打包”起来的西欧更方便美国当韭菜割走。

所以,德国曲线统一欧洲,也就是扩大欧盟的一系列努力,本质上就是为美国作嫁衣。尤其是风风火火的东扩,根本就是充分暴露欧盟的软肋,给美国见缝插针的机会。

虽然作为经济联盟,欧盟东扩对俄罗斯的刺激远不如北约东扩,但问题是北约和欧盟成员国高度重合,看着这一班人马的两块牌子,感觉智商被侮辱的俄罗斯一再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

当然,德国最大的敌人还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后起之秀,美国充分认识到了东欧各国政治上“惧俄亲美”和经济上“嫌俄爱欧”的属性,于是立陶宛之流粉墨登场,东欧霎时间乌烟瘴气。

对于欧盟而言,为了更大的市场必须接纳东欧,但问题是东欧图的是欧盟的钱,在政治上因为反俄需要全面倒向美国,而美国又无时不刻不想着欧盟的当场去世;但是如果不接纳东欧,北约东扩大背景下东欧各国连图欧盟钱的“人情”都不会讲,东欧更会成为欧盟卧榻之侧的定时炸弹。

所以欧盟很纠结,德国很矛盾。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德国领导的欧盟早已如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当场去世。

为了提升对抗美国的筹码,默克尔一度坚持与俄罗斯对话,“北溪管道”就是两国合作的典范。

与此同时,德国也积极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尤其是《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更是欧盟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提升自身地位的重要选择。

但随着默克尔时代的落幕,更因为乌克兰危机的愈演愈烈,欧盟在中美俄三角的博弈中终归因先天缺陷相形见绌。

德国为立陶宛的出头,甚至威胁废除《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看似很有大哥义气,却也暴露了德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短视和无奈。

而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更会成为德国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