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强文言写作能力培养

赓续中华文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强文言写作能力培养

00:00
07:44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着稳定的、完整的文史记载系统,文言文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承载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一直关心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了关于“赓续中华文脉、涵养文言写作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建议。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以记诵和理解为主,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自信高度彰显的当下,还需要拓展到文言写作。要在强调文言文输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文言文的输出过程。”针对今年提出的加强文言写作能力培养的建议,杨朝明告诉记者,语言文字的学习需要读和写一体化的“立体式”学习。就像学习外语,如果只听不说,只读不写,一定学不会外语。只有重视文言写作,才能真正读懂典籍、言之有味,对白话文写作亦有补益,能作出言简意赅、言之有物的各类时文。目前,不少古籍类出版物断句错误、翻译欠妥,原因就在于缺失文言文写作能力。文言文写作应该成为一种普及教育,只有在普及教育之下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精英。

建议组织高水平全国性文言文写作赛事

杨朝明表示,文言文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承述者。文言文“言文分离”,看似学习不便,但其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穿越数千年,我们仍可读懂先秦贤达之文言,这是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的“基础设施”。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民族复兴,文言文和白话文可以各归其位,并行不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杨朝明告诉记者,他最开始也担心过普及文言文教育是否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我后来觉得这个担心可能是多余的。通过调研,我越来越认为文言普及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赓续中华文脉、涵养文言文写作能力不是要回到过去,不是要故作高深,更不是‘返古之道’,而是面向未来,古为今用,借文言写作手段学习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并不是违背历史趋势,而是要我们读懂历史,然后能够往前看。”

为此,杨朝明建议大力提倡、实施文言写作能力的涵养。在舆论环境上,以“文化自信”为内核,广泛宣传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习兴趣,理解学习意义,在此基础上,倡导在传统节庆活动、大型活动、商业庆典使用原创文言,形成一种雅言国风之态势,让更多民众重视文言。以“文化传承”为主旨,尽快组织高水平全国性文言文写作赛事,树立风向目标之作用,也可为后续选拔人才、师资力量做储备。以“文化使命”为抓手,开办高质量文言杂志、开办报刊专刊专栏、设置网络文言空间,让文言写作有交流、呈现和表达空间。

在教育教学上,完善教材,组织国内外优秀文言学者、教育工作者编撰文言文教材教辅,作为大中小院校学生及社会人士的必读/选读教本。有了教材系统,还需要培养一批师资人才。这就需要在党和政府的指导带领下,充分发挥各界力量,运用假期、网络、夜校、研学等多种形式,开展文言文写作教育和培训。进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文言文写作纳入语文课堂的主要课程。

此外,他还建议一些知名文旅景区,尤其是红色旅游革命老区,乡村文化振兴突出示范区,宏大事功勒石纪事,对人物、景观、地方风物介绍,可更多撰写文言文,与书法结合,进展馆,建碑林,以文促教,激发游客与研学者互动,提升阅读与写作兴趣,增强社会效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今年两会,杨朝明还提出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建议。

“目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规划性、系统性、持久性,许多只是功利性、纯知识化呈现。调研还发现,传统文化教育状况在各地很不均衡,不少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很多地区的很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开展。”为此,杨朝明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委员会”,具体领导、指导传统文化的落地,通过正式文件明确《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为必修课,制定各种有利于推动、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统筹传统文化综合向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滋润和渗透,优化各种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机构以通学理、育师资,在学校设置教师专职编制、专项经费投入等。

在教育部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执行机构,负责课程设置规划、教学纲要制定、指导教材编制、教师遴选培训,以及促进落实、监督检查等,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在学校层面,要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教学与整个学校教育有机融通,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坚持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回归经典、弘扬精华、知行合一、学思并重原则,以文化经典、思想精粹、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以理解中华文明、培育核心价值、弘扬中国精神、筑牢民族根基为教育中心。

在社会层面,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基地、学习基地、体验基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