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以上,然而,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仍存在突出短板。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韩鲁佳建议,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攻关、税收支撑等途径,促进我国高端农机的开发与应用。
完善产业链条,补上高端农机短板
农机是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资料,韩鲁佳介绍,我国农机装备发展成效显著,全面支撑了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提升,满足了国内约90%的市场需求。但同时,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仍存在突出短板。
“从供给侧看,整机自主化、商业化程度不够,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加之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供给能力不足,”韩鲁佳说,“从需求侧看,用户对深耕市场多年的国外品牌高端农机产品依赖较强,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风险免责容错机制尚未建立,熟练操作高端农机的农机手十分短缺,推广及应用高端农机装备的管理服务效能不足,国内产品自主应用生态尚未形成。”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强国的建设,都需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韩鲁佳说,“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常态化部际协同、央地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高端农机‘国货国用’前瞻性战略谋划。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打造标志性高端农机产品为抓手,整体规划,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加快形成高端农机装备新质生产力。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广泛联系研发、制造、流通、护航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精准落地。”
加强科技支撑,哪些领域亟待攻关
高端农机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更加强大的科技攻关力量,韩鲁佳介绍,“在科研方面,建议聚焦大马力智能拖拉机等需求量大、应用面广的高端农机装备,汇聚政产学研用资源、集成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摒弃传统研发模式,跳出固有圈子,以更广域的视野和胸怀组建供需有效对接、传统学科与芯片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协同的跨学科、跨界攻关创新联合体,精准部署实施一批高端农机装备重大攻关工程项目。”
如何才能汇聚更多力量,让科技攻关更高效,同时也让科技成果更快转变为生产力?韩鲁佳建议,“要强化项目贯通研发与应用全链条科学设计与一体化实施工程论证。探索实施头部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试验鉴定应用推广单位合力推进、中试能力和应用验证平台同步构筑的举国创新机制,边研发、边试制、边测试、边改进、边熟化,加快推进高端‘国货’原创性技术研发、标准专利构筑、产品迭代升级与产业化。”
营造良好生态,促进国货批量应用
当前,我国高端农机消费中,对国外品牌和产品仍存在消费习惯领域的倾向,国产高端农机研发出来后,还需要经历市场的检验,韩鲁佳建议,通过政策、税收等方式,促进国产品牌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压实国有重点用户单位优先采购国产高端农机装备的主体责任。同时,健全容错机制,充分调动与保护应用自主产品积极性,促进国货产品能用尽用,”韩鲁佳说,“其次,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的引导作用,推进优机优补等政策落地实施,探索实施高端农机作业补贴、融资租赁承租补助等新型补贴方式。”
在金融政策方面,韩鲁佳认为,需要不断探索高端农机装备“国货”采购税收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政策性银行采取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补贴用户购机,增大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对高端农机装备国货的保险担保力度。”她说。
我国操作高端农机的农机手仍然缺乏,韩鲁佳认为,应持续推进全国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加大高端农机装备实操实训、作业演练等培训力度,提升农机手职业素养和规范化作业水平,培养一批高端农机作业应用能手。“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化科技与服务融合,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档升级,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采用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作业服务。”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