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的课本同款封面 你的家乡美景上榜了吗?|文化观察

满屏的课本同款封面 你的家乡美景上榜了吗?|文化观察

00:00
05:23

你在“语文课本同款封面”上看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喜爱的美景了吗?近日,网友们将自己拍摄的图像搭配教科书模板,呈现出一幅幅极具美感和创意的“课本封面”,而在众多科目中,“语文课本”被网友们使用得最多。这些图像都有什么特色?为什么网友热衷于使用“语文课本”?封面新闻对话了语文教师与摄影师,了解到“语文课本热”背后的文化DNA。

语文就是生活

学生因书本内容“现身”而兴奋

通过统编版《语文》教材封面,我们可以发现这么多富含国画、剪纸等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元素,如义务教育版语文教科书一到六年级,就有风筝、皮影戏、泥塑、京剧脸谱、围棋,七至九年级的语文课本封面则用的是中国画。此外,《语文》封面还与教材内容相映成趣,如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封面,就凸显教材开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语文教材的封面肯定是要与课文有关的,封面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配图反映的也是现在统编本的语文教材,在思想内涵上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华民族心理。”成都某中学资深语文老师晓雪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通过网友们自行设计的语文课本封面可以发现,创作者们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课本封面同款景色,而是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有的是炊烟袅袅、放牛打渔的田园生活,有的是烟雾缭绕、林木高耸的名山大川,还有的体现农忙、亲子、萌宠等内容。晓雪盛赞网友拍摄的都是美图,“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对文字之美与现实生活相遇相交的实际体会,也可理解为一种对‘大美中国’的惊叹与热爱吧。”

在一个以“打渔人”为主题的“语文课本封面”视频中,网友评论表示:“适配度拉满!”“语文是浪漫的学科”。谈及网友对“语文课本同款封面”的创作热情,晓雪感叹道:“中国传统的美学,不再只是课本里难懂的文字和艺术上高深的理论,而好像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晓雪表示,文学、建筑、美术的魅力通过网友的镜头充分展现,这也是当代人对民族和文化高度认同的体现。

“很多学生对于某些课文里的文字描述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而兴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小桥流水人家’等画面都让诗词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晓雪认为“语文课本同款封面”再次证明了“语文即生活”,也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回忆儿时记忆 展现山川美景

语文封面或可促进文旅发展

记者翻阅“语文课本封面”话题热榜,一个红色上衣男性带着两名儿童站在斜坡上放风筝的视频排在热榜靠前的位置。蓝色的天空、黄色的土地、飞舞的风筝,网友评论“画面干净舒服”“忙趁东风放纸鸢”“很有小时候的感觉”。还有网友回忆当年“好想穿越回去读书上课,上学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的脸上都是纯真无邪的笑容”。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刘忠俊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许多作品拍得确实很不错,不管是构图、立意来说都非常好,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表达,同时还传递着一种念家、念旧的情怀。”刘忠俊表示,他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喜欢的课本封面,也让他回忆起许多故事。“我们都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网友拍摄的画面,反映了祖国发展变化和大好河山的壮美,同时也是对儿时读书的一种记忆。”

记者发现,在部分热门教材封面的视频下面,关联了“语文课本封面取景地”话题,并且,也有文旅部门借助这种方式介绍本地风光。一名网友在发布相关视频时配文标注了拍摄地,网友评论“真美,一个人来游玩有没有推荐的?”对此,刘忠俊表示,“我们的山川美景数不胜数,都可以装进‘语文封面’,如今正是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面’,对当地文旅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