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一千年前的伟大女性:她,苏轼的母亲

不要低估一千年前的伟大女性:她,苏轼的母亲

00:00
14:20

四川眉山,三苏祠中。

董凡深吸了一口气,望着周围的屋舍山丘、一草一木,想象着一千年前的自己,如何能将一片荒地打造成苏氏一家的新居。

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大型原创话剧、董凡即将主演的《苏母》中,她自己便是这位程夫人: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早已名闻天下,苏母以往却少人问津。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即将上演的话剧《苏母》,是第一部以苏母程夫人为主角的文艺剧作,名动天下的“三苏”是她身边的配角。

三苏祠中的董凡

作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董凡此次担纲出演程夫人一角。年过七旬的导演查丽芳,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以导演话剧《死水微澜》而名闻四方,如今在话剧《苏东坡》之后再度执导《苏母》;八零后编剧陈丽丽,呕心沥血三易其稿,龙年春节一天都未曾休息。这一部《苏母》,便是老中青三代杰出女性,为千年前的程夫人联手献上的一份致敬。

古往今来,时移世易,但女性身上那些光芒四射的品质,却不会因岁月的变迁而更改。中国古代社会,女子出嫁后常被冠以夫姓,但苏母却是例外。后世并不称其为苏夫人或苏程氏,而是以其本家姓氏,尊其为:程夫人。

给董凡留下极深刻印象的,正是程夫人这样的、难得的独立。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1010年,程夫人出生在眉山以南、岷江贯穿而过的青神县。程家本是北方士族,唐末中原战乱程家避祸入蜀,沿岷江而下来到青神定居,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

程夫人的父亲程文应,科举进士及第后一度官至大理寺丞,相当于北宋司法机关的行政长官。程文应的好友、眉山苏氏的苏序,其次子苏涣也于1024年中进士。两家均是读书有成,于是程文应就将爱女许配给苏涣之弟苏洵为妻。

苏洵像

两家虽然门当户对,但资产却有差别。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描述,当时“程氏富而苏氏极贫”。“极贫”虽然语带夸张,但苏氏远不如程氏殷富却是事实。程夫人坦然嫁入家境不如自家的眉山苏家,这样的不势利,正是其自尊的体现:重视品格三观甚于物质钱财。1027年,十八岁的程夫人嫁与十九岁的苏洵为妻。

在《苏母》剧中,董凡要饰演的程夫人也是从十八岁出嫁开始。难就难在她的上一部戏为了要匹配角色的臃肿体态,刚刚才增重成功——如今为了要展现豆蔻少女的轻盈体态,她又必须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瘦下来,这是《苏母》带给董凡的第一个挑战。

生活中的董凡

有减肥经验的人都知道:加强运动、控制饮食都还在其次,减重难在坚持。董凡本来也可以不那么拼命:在服装、灯光和相关动作上做文章,台下观众也未必看得出违和感。

但董凡心里明白:真正的轻盈和取巧的敷衍,就算观众眼里无差异,自己演出时的感觉一定大不同。于是她咬着牙,实实在在地减掉了15斤。每个有过减肥经历的中年女性都清楚:这可有多难。15斤在绝对数值上或许不算多,但每一克,都是一个话剧演员的自尊。

“若求之,宜无不应者……卒不求”

从青神嫁入眉山苏家,程夫人“孝恭勤俭”,没有半点富家女常见的骄横和任性,“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粗茶淡饭、一任自然,程夫人并不向父母伸手。

既然娘家有棵大树好乘凉,能攀附竟然不攀附,时人觉得程夫人的行为难以理解。于是有好心人来提醒,“程家又不缺钱,以父母往日对你的疼爱,你要什么他们不给呢?为什么要甘于粗茶淡饭?就不能跟父母开句口吗?”

程夫人绣像

程夫人回答:“的确,我向父母求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万一使旁人以为我夫君要靠岳丈才能养活妻子儿女,那又怎么办呢?”于是生活品质虽然不如待字闺中时,但程夫人始终也没有向父母求告,“卒不求”。

每次看到这段记述,董凡都忍不住心生感慨。跟程夫人一样,董凡也有兄长、也是掌上明珠。

董凡一家

小时候的董凡

年轻的董凡

董凡生于上海、长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家庭。她到成都之后,从一名普通演员一直走到如今,其中种种打拼的艰难、奋斗的辛苦,三十年来冷暖自知。

董凡不但没有倚靠父母,反而在成都站稳脚跟之后,将父母接来“老不离蜀”的天府之国颐养天年。自立二字,挂在嘴边容易,做起来却委实不易。看上去轻而易举的所谓捷径,往往都没有太大价值。这样的道理程夫人明白,董凡也明白。

“不数年遂为富家”

程夫人的家乡青神,因蚕丛氏开国建蜀“青衣而劝民农桑,民皆神之”而得名,栽桑养蚕、缫丝织绸风行,自唐代以来即为蚕桑之乡。身为女性,北宋年间的程夫人无法像其兄程浚一样以科举功名而为人所识。但时代在给她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她却自己开辟出了一片天。

除了读书识字之外,程夫人自幼就跟随母亲学习经营丝帛、记账算息、书写往来契约等经商之术。嫁入苏家后,由于苏洵在家读书、在外游历,全家的生计都等着她来操持。一开始,她把青神的丝绸贩到眉山,在眉山城南纱縠行街上租了一栋宅子,除了居住也经营布帛织物的生意。苏轼后来回忆母亲,“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

数年之后,苏家资财渐丰。大约在1045年,程夫人将纱縠行南面的一块5亩多的地置办下来,在这里修起了自家的新居,也就是后来的“三苏故居”、如今三苏祠的所在地。

同时,她还组织同行业的商家成立了类似于丝绸合作社一类的组织,并担任主理事,把眉山纱縠行打造成了成都以南最大的生产和贸易中心。司马光记载,程夫人“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

程夫人持家的才干,令董凡由衷地佩服。身在异地他乡,要让生活变得更好,唯有自强不息。董凡到成都之后,担任过电视台主持人、大型活动现场司仪、影视剧演员……职务的变动、事务的繁冗,都没有能让她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话剧演员。

话剧《赵一曼》中的董凡

既是话剧演员,吐字成句的基本功便尤为重要。不仅要让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得见、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更重要的是必须一句有一句的感情、一句有一句的深意。话剧《赵一曼》的编剧董妮,曾经这样对董凡感叹到:“我都是那种爱坐在台下给别人挑刺的人,但是我看了那么多年戏,看了北京那么多这个那个大腕演的戏,你是我见过的所有的演员当中,唯一一个在逻辑重音上一个字都没有出过错的演员。”

天助自助者。没有台下无人知晓的十年功,也不会有台上掌声雷动的一分钟。如何让最挑剔的观众也能被程夫人的自强所感染?董凡已经在心里揣摩了千百遍。

“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

以现代眼光来看,苏洵一开始绝不是一名好丈夫。婚后八年里,他出门游历的时候多,留在家读书备考的时候少,后世人人皆知他“二十七,始发奋”。程夫人不但要操持家计、奉养长辈、丧偶式育儿,还经历了长女长子相继夭折的伤痛。

但程夫人始终相信:苏洵不是街坊口中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只是他的才华需要更长时间的打磨锤炼。程夫人之所以大气而从容,表面上是对丈夫的无条件盲信,其实是根源于自己内心的自信:信自己的识见、信自己的判断、信自己的眼光、信自己予以苏洵的影响。没有程夫人的这一份自信,根本不会有名闻天下的三苏。

因此司马光才会忍不住赞叹,“……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

董凡也有相似的自信:我,就是出演程夫人的最适合人选。数十年积累的话剧功底、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亲身体验,再加上对程夫人品质发自肺腑的深切认同,都让董凡从内心里意识到:我自己的气质和骨子里,有程夫人的影子在。而这种与角色相契相通的信念感,正是剧作成功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剧中有一句台词:“母亲终将离去,月光永照人间。”看似轻描淡写,给董凡的震撼却极深。三十年前,她就已经在电视剧《苏东坡》中饰演过高太后:对苏轼最为赏识和眷顾的北宋宫廷高层之一。三十年来,在饰演过数不清的母亲角色之后,董凡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决心:我可以通过我的塑造,展现好程夫人的形象,让苏母这个戏剧角色从此能够立起来,被观众长久铭记。

无论怎样的困难、坎坷和压力,都不能轻易令程夫人屈服。而程夫人的坚韧与智慧,也将在《苏母》中通过诸多情节予以展现。董凡认为,“既把家庭经营得特别好,又在社会上成了大家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这就是苏母的伟大之所在。”苏母不仅将自家经营得蒸蒸日上,还周济乡里、广施慈善。无独有偶,董凡平时也非常关注弱势群体,去年就有两名残疾孩子在董凡的资助下,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董凡与苏母跨越千年的沟通

董凡深切地感受到:虽然已经不是千年前的宋代,但程夫人身上与现代女性共通的杰出品质却无二致: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优秀女性身上这些闪光的人格魅力,永远没有过时一说。在青神的苏母祠,董凡带领《苏母》全体演员,向程夫人的塑像献花。致辞中这样写道:

“程夫人的形象,深刻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女性力量。她不仅是一位母亲、妻子,更是一名智慧的引导者和家庭的支柱。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勉励我们去发现、去坚守、去传承这样伟大的女性力量。”

即便是程夫人所处的那个时代,也有司马光这样的大家,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女性力量。墓志铭的末尾,司马光感叹:“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这段结束语的意蕴,大诗人歌德在他的名篇《浮士德》中,表达得更为简练而现代: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