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多点突破的关键期,我国参与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
今年全国两会,科技领域会有哪些热门话题?代表、委员们带来了哪些建议和提案?封面新闻专访多位科技领域与会者,听听他们对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建言。
【委员名片】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受访者供图
李景虹,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建议对研发投入较多企业给予进一步税收减免,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性探索,加速技术转化,遴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项目承担、科研管理、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激励。”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说。
3月7日,李景虹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关于创新驱动,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他建议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国有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如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工人在智慧工厂生产流水线上作业。新华社发
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主体。尽管如此,当前企业的创新投入与经营考核仍存在难以实现平衡的情况。李景虹表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企业在长期的创新投入与短期的营收生存之间难以取舍。
如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步伐?李景虹认为,应优化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彻底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健全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切实建立支持企业创新的引导政策。
李景虹指出,应优化考核标准,强化正向激励,对超出行业基准的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引导国有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同时鼓励创新、适当容错,弱化前瞻研究的投入产出考核,营造尊重创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
在他看来,现行国有企业的考核更多聚焦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对企业的创新投入往往倾向于要求其在较短时间内产出成果且产生经济效益,束缚企业创新探索。他建议,改革管理机制,优化完善企业内部的创业孵化决策流程,在股权制度上适当松绑,鼓励创新创业,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激发企业进行创新尝试。
如何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谈及制造业创新现状与发展,李景虹表示,目前国内制造业发展仍需向上游乃至更高端的领域迈进,一些企业之间趋向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同时,核心人才的同行“挖角”现象严重,人才缺乏成长空间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人才流失危机,导致企业创新研发投入驱动力不足,行业创新发展受阻。
工人在生产线上赶制液晶显示屏。 新华社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链主对行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其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主体。”李景虹认为,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通过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此外,明确链主企业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需要通过遴选具备一定话语权和资源优势的企业,链主企业不仅要具备资金实力,能实现高强度创新投入,同时要具备风险承担和兜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赋予链主充分的自主权并适当引导金融资源杠杆倾斜,进一步推动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和支撑。强化原创技术专利布局,鼓励高价值专利培育,降低交易壁垒,促进原创性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知识产权流通变现,带动行业健康发展。
如何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近年来,高校产教融合建设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广泛开展和推广。
“尽管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链条不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成果转化的责权界限不清晰、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成果转化责任主体不明确。”
李景虹认为,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制度,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考核和职务评聘主要以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为评价指标,企业的职务晋升往往对科研成果转化有较高的硬性要求,造成各方之间合作目标与价值导向缺乏有效的利益契合点,产学研用合作不畅。
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的机器人展品。新华社发
李景虹建议,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带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明确各自合理的定位和分工,“从0-1”的前瞻基础研究不仅局限于高校,同时向院所、科研平台等技术高地延伸。
此外,他还鼓励初创研发平台从事技术验证和创新探索,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等,实现产业链横向拉通。将科研人员服务企业及取得成果作为职务晋升和业绩考评的重要条件,鼓励研究人员在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