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深度|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靠谁转?往哪转?如何转?

红星深度|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靠谁转?往哪转?如何转?

00:00
11:27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政府工作报告也可以看出,今年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已经确定。向新质生产力要产业升级新动能,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不过,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各方努力,并非一蹴而就。传统制造业为什么要转型?靠谁来转?怎么转?往哪转?诸多疑问尚需解答。

3月7日下午3点,以“向‘新’而行,拥抱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城势而上”线上论坛第三季,上线了第二场直播分论坛——《制造向“新”,新型工业化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出席论坛的嘉宾分别是:全国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长城战略咨询成渝总监徐光宜,启迪之星总经理宋志刚,微网优联5G工厂负责人杨奕东。

嘉宾们结合前沿理论与一线经验,针对以上焦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企业转型升级“把脉问诊”,献出良方。

为何要转?新技术浪潮不会停止,必须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传统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是论坛嘉宾们的共识。“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非常深刻地意识到,新技术的浪潮不会停止。”作为扎根一线的企业专家代表,杨奕东道出了切身体会。

作为四川首家“5G智慧工厂”,微网优联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行业前列。杨奕东认为,企业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技术革新,而是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转型,必须持续保持活力,以应对市场的不断更新迭代。

“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徐光宜认为,不管是企业自发还是政府引导,转型升级都是必须秉持的指导思想。

学术界也有着相同的见解。“如果说,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跟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么,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则要并跑乃至领跑了。”寇纲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

另一方面,转型升级并非推翻一切,还应当“不抛弃,不放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我国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宋志刚认为,在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积少成多,以量变引起质变,不要想着一上来就“革传统产业的命”。如果盲目贪多求全,推进起来会非常困难。

靠谁来转?

政企研多方参与,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从中可以看到,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时,有一项重要职责:分类指导。这也是论坛嘉宾们关注的重点。

杨奕东认为,在当下企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中,各地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网优联获益良多,“例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创新平台等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转型升级赋能。”

如何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寇纲认为,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继续优化配套政策体系,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例如创建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池、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另一方面,要强化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推动链主或平台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平台。此外,地方政府可以挖掘数据价值赋能“智改数转”场景,例如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平台。

科研机构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宋志刚认为,例如一些孵化平台,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资源聚集的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创新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帮助具有转型升级需求的传统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他举了一个例子:启迪之星孵化器在签约落地攀枝花之后,为当地一些钒钛领域传统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并建立了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有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产品附加值提升也带来了利润的增长。

徐光宜则认为,所有的政策与理念,最终都要靠人去执行,因此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显得非常关键。企业掌舵人必须具备看见未来趋势的能力,主动求变,“当你被动接受的时候,可能你的转型升级已经滞后了。”

在宋志刚看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自身等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更好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各区域间应加强协同创新,打破行业壁垒和行政壁垒。

成都高新区 资料图

用什么转?

突出创新驱动引领,用科技乘以产业

科技与创新,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企业已经率先应用前沿技术,取得了“梦幻开局”。

结合企业自身经验,杨奕东认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基础思路是信息化与自动化相融合,核心布局是高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在微网优联生产车间,5G、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已形成多种应用场景,可实现“熄灯”作业。

“如果说农业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核心要素,工业时代资本和劳动力是核心要素,进入数字时代后,数据便是关键生产要素。”寇纲认为,进入新时期,数据成为劳动对象,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生产工具。应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处理、执行,让数据与不同应用场景结合,释放出数据生产力。

在徐光宜看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光要引入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把新的成果转化出来,并且可复制、可推广,达到“技术×产业”的目的,真正实现用科技赋能产业。

他举例,成都高新区在去年做出探索,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目标瞄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这就是乘法的要义。”徐光宜说。

往哪里转?

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杨奕东认为,传统制造业门类繁多,各个企业面临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其转型升级的痛点、难点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核心还是要聚焦四个方面:提质、降本、增效、低碳。如果一家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在这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那其转型就是成功的。

微网优联自身的发展历程就是直观说明:初步测算,通过自动化生产,该企业制造成本降低了40%,从产值“0”到产值12亿元仅用了半年。

充分了解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是嘉宾们共同的意见。

寇纲认为,四川、成都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要结合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例如,可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发展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加速形成龙头企业牵头、骨干企业参与、上下游企业跟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打响四川省先进产业“头号招牌”。

他还提到,四川可以以智慧能源和智慧文旅为发展特色,结合各区域发展优势,积极开展项目试点示范,培育多样化数字场景,打造四川先进产业“特色名片”。

“任何一个数字化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凭自身就可以完成的。”杨奕东认为,企业转型的过程充满艰辛,需要各方一起努力。一旦走上转型的轨道,就能切实感受到明显的效果,企业也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