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安龙带来了《关注心理安全,以中西医结合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的提案》,他建议加强并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规划内容,并提出将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专门国家级机构推动政策落实。
徐安龙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总达标率仅14.24%,《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指出,年龄越低心理健康风险越高,大学生群体中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1.4%,焦虑风险检出率达45.28%。
徐安龙认为,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因素较为复杂,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家-校-医-社协作路径存在障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不足、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发挥作用不充分等。
“家庭、高校、社区和医院四个主体相互协作,是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联动渠道不畅、缺少制度保障。此外还存在心理热线联络困难,开设心理健康服务社区较少,服务资质及服务能力缺少有效评价考核,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他指出,部分学校还存在对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存在心理健康师资不足、工作队伍缺少职业认证和专业培训等问题。医疗方面,心理诊疗医生、床位数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有待加强。总体上看,学校、医院、社会各界尚不能适应近年来爆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
对此,他建议,加强并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规划内容。国家应将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专门国家级机构推动政策落实。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切实为青少年“减压”,优化教育评价考核模式,积极净化网络空间。
与此同时,优化“家-校-医-社”协作路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加强学校心理服务中心建设,把好教师 “入口关”。通过家、校、医、社互动平台促使各方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建立心理健康监测系统,适当增加心理测评频次及范围,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学习、活动、科研项目,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有效防控风险,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
他还建议完善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工作机制。重视发挥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防治心理疾病技术优势,探索中医师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准入机制,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心理诊疗有序纳入医保范围。鼓励设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心理特色门诊,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