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专精特新连续三年写入 京籍专精特新企业总市值破万亿

报告解读|专精特新连续三年写入 京籍专精特新企业总市值破万亿

00:00
07:49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记者注意到,这已是“专精特新”一词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最新数据显示,正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市,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突破一万亿“关口”,北交所成为上市培育新阵地。

“专精特新”一词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

“专精特新”一词虽然是工信部在2011年的《“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提出的概念,但“专精特新”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还要回溯至2022年。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对当年政府工作任务介绍时,曾明确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工作回顾中再次提到“专精特新”,具体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

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定调”要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支持之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对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进行了强调。

“专精特新”为何如此重要?

一位京籍专精特新企业人士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企业的专精特新认证,成为大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这不仅因为政府层面为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频频出台的政策利好,而且在一级市场的股权融资领域或是二级市场的上市工作中,专精特新也是企业的一个加分项。

记者也注意到,2022年、2023年这两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围绕专精特新,曾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议案。

例如,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提交了《关于用数字化转型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的建议》。他就建议,政府和相关协会共同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指数”,为评估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等。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提交的5份提案中,包括了《关于科技自立自强,扶持“专精特新”要出新招的建议》的提案。齐向东在这份提案中表示,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扶持“专精特新”要出新招。他建议,延长贷款还本付息时间、开展贷款保证保险、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加大对“专精特新”的扶持力度,让它们真正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曾如是总结:“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从发展目标上,要以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为目标,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从发展路径上,要发挥中小企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面对什么发展形势,都要始终坚持从创新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从发展结果看,要实现从相对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北京专精特新企业总市值突破万亿,北交所成上市培育新阵地

事实上,自“专精特新”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规划以及相关的落地举措,特别是当前正在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都。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北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当前京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如何?

2024年3月4日,由北京市经信局和市财政局共同搭建的北京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发布了《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监测月度报告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小巨人”总量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各城市榜首。

2023年全年北京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820家,较2022年底增长33.96%,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7家,较2022年增长35.20%。专精特新雁阵梯队成为北京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突破万亿“关口”,北交所成为上市培育新阵地。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专精特新上市企业已达153家,占全市上市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一,总市值达1.0468万亿元。。

来源:《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监测月度报告 》

从产业分布看,报告披露,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高精尖产业占比达79.86%。。

来源:《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监测月度报告 》

在就业方面,截至2023年11月底,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达59.1506万人。从业人员占比较多的行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达17.21%。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为83人/家,全市中小企业平均人员数9人/家。医药健康产业户均从业人员最多,达164人/家,是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水平的2倍。

来源:《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监测月度报告 》

当前,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在社会就业、税收贡献等方面的“排头兵”作用,得到进一步地凸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