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宣城市市长何淳宽:深度融入长三角,争当安徽排头兵

专访宣城市市长何淳宽:深度融入长三角,争当安徽排头兵

00:00
17:18

宣城位于安徽东南部,是安徽唯一与江苏、浙江接壤且距离上海最近的地级市,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促使宣城成为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战略节点”城市。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何淳宽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近年来,宣城市强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作用,锚定“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目标要求和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聚焦区域协调、创新协同、产业协作等8个领域部署65项具体任务,纵深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长三角前列,城市创新能力、人才吸引力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跻身全国百强榜。

谈长三角平台合作建设

“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新京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在平台合作上,宣城市是如何协调发力的?

何淳宽:我们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着力建设一批高能级的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平台合作提质提效。高层次打造产业合作平台。产业合作是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去年我们在所辖的广德、宣州、郎溪省际毗邻地区谋划设立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主动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今年1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合作区规划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启动区约10平方公里,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智造承接转移集聚区、沪苏浙皖毗邻地区产业合作“样板地”。2023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1个、总投资365.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新开工28个、总投资265.5亿元;新投产21个、总投资64 亿元。

高水平融入重大区域合作平台。立足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圈进群,先后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去年,已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范围,今年正式获批后宣城将成为长三角为数不多的“一廊三圈籍”城市。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深度参与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谋划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康养基地,充分承接长三角养老功能纾解,2月底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康养产业对接会,2023年接待长三角地区康养旅游人群同比增长超30%,长三角康养宣城品牌逐步打响。

高标准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坚持向海而兴、借船出海,主动服务和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合作共建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开通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动班列,从最初的“周专列”发展到“日专列”,到去年12月已突破3万标箱,外贸企业国内段的运输成本下降30%左右,并辐射黄山、池州、铜陵等周边城市,实现了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谈产业协作

“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

新京报:宣城市提出要打造制造强市,产业协作如何走深走实?成效如何?

何淳宽: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产业互补性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紧密,产业协作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近年来,我们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越、腹地广阔、工业基础较好等优势,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项目招引靶向发力。组建“2+3+4”产业链推进组,分产业链编制发展规划和招商图谱,坚持将沪苏浙作为招商引资主战场,以上海、苏州、杭州等为重点区域,设立五大驻外招商局和基金招商、外资招商局,组建500人左右的驻外专职招商队伍。2023年,沪苏浙在宣投资新建亿元以上项目320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914.9亿元、增长20.7%;新签约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3个,其中8个来自沪苏浙地区。

坚持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在上海松江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打造链接上海高端要素的创新中心、孵化中心、人才中心、招商中心,已入驻华晟新能源、安徽奥吉、先进光伏研究院等13家企业。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和长三角光储产业联盟,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半年会、长三角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大会,围绕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两大首位产业,强化与长三角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和光伏新能源企业紧密合作,聚力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和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2023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分别达430亿元、700亿元,增长55%、17%,产业规模均居全省第3位;预计到2025年,将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个千亿产业集群。

谈优化营商环境

“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从去年1月开始,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宣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企业代表面对面,召开政商恳谈会。你如何看营商环境对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宣城市为优化营商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

何淳宽:宣城一向就有重商亲商的传统,加上毗邻江浙受其带动,宣城的民营经济十分活跃、占比全省最高,平均每40个人就拥有一家民营企业,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每8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当前,宣城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要实现“七个强市”的建设目标,更加需要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重大工程”,全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我们持续加强与沪苏浙等地政策协同、制度接轨,建立政商恳谈、政策落地、要素保障、疏堵解难“四个面对面”工作法,持续创优营商环境。

政商恳谈面对面。建立“政商恳谈会”制度,每月首个周末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接待恳谈。实行“123”企业诉求督办反馈机制,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第1天交办部门、第2天明确办理措施、第3天反馈企业、原则上1个月办结,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政策落地面对面。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2023年兑付资金3.94亿元、惠及企业1440家。组织开展为企服务专项行动,聘请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争取项目1512个、获得奖补资金3.2亿元。创新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普查,组织专业机构对全市2388家重点企业进行专业诊断,分级分类建立企业融资需求资源库。聘任民营经济发展顾问,制定涉企政策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

要素保障面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和土地要素保障周六会商等制度,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2023年下半年,“周转池”共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2340.8亩、补充耕地指标805.09亩,有效保障华晟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重大制造业项目用地,受到园区企业欢迎。创新建立“1个产业链+1家主办银行+1家主办投行+若干链主企业、链属企业”对接模式,批量精准对接链属企业融资需求。设立“宣城人才日”,推出“送住房引人才”“政聘企培”等政策,设立高校人才工作站27个,赴180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2023年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增长25%。

疏堵解难面对面。在全市设立969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会商联办机制。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8名“首席问题官”和174名“问题专员”,负责“办不成事”原因分析、协调处理、跟踪督办、解释答复,累计解决企业反映问题338件。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制度,定期收集体验官提出的意见建议。出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企业发展10项举措,进一步为企业打造舒心便利的发展环境。

谈优质服务共惠共享

“3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沪苏浙学校结对,实现常态化互动交流”

新京报:在优质服务共惠共享方面,宣城市作出了哪些实践?

何淳宽:长三角一体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地区合作,推动优质服务共惠共享,努力增进人民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的幸福感、获得感。

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协同。实现21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52项场景应用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牵头组建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搭建长三角数字证书互联互通平台和远程异地评标协同机制,已累计发布交易信息近22万条,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840余个。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与长三角地区在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医联体、教育联盟、旅游联盟等多种形式合作。全市3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沪苏浙学校结对,实现教育管理、教学教研常态化互动交流。建成“长三角名医工作室”68个,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长三角优质医疗服务。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协同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健全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与常州、无锡等周边13个地区签订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与南京都市圈、湖州市、杭州市等签订污染执法联动方案。

谈未来发展

“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新京报:下一步,宣城将如何纵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何淳宽: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两会”部署要求,纵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一是合力打造一体化高能级平台。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康养基地,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基地。抓好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全力以赴招大引强,努力打造宣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二是着力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00个、开工500个、投产400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围绕“2+3+4”产业链,主攻长三角区域,大力招引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主动链接沪苏浙创新资源,高水平运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招引更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优质团队入驻。

三是聚力推进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深化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密海铁联运班列。建设智慧物流产业基地和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中心,打造长三角供应链服务重要枢纽。

四是积极筑牢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屏障。宣城生态环境秀美,森林覆盖率近6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安徽省第2位,去年成为全国第7个、全省唯一的“天然氧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我们将持续加强与沪苏浙城市在生态环保领域合作,共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筑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

五是有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融合。利用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建设医联体、专科联盟等,继续推进“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持续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更多事项“全程网办、一窗通办、掌上好办”。深化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扩容,推动更多应用场景在长三角区域实现“同城待遇”。

受访者供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